吸烟悖论不存在!JACC发表研究称,“烟民心梗预后好”是因年轻和并发症少
吸烟是公认的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然而,不断有研究发现存在“吸烟者悖论”现象,一旦发生心肌梗死,吸烟与良好的短期预后相关,即吸烟可能产生保护作用。
难道真是这样吗?JACC近期发表的一项大规模病例数据分析提示,其实不然,只不过是吸烟者比不吸烟者的年龄更小,心血管危险因素更少而已。
该研究进一步证实吸烟者介入治疗的预后更差。与不吸烟的患者相比,吸烟的患者1年死亡或心衰住院风险增加49%,再梗死风险增加97%。
这研究分析了10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STEMI患者的随机研究。
2564例STEMI患者中,近期吸烟者1093例(42.6%)。吸烟者年轻10岁,合并症较少。
研究数据显示,吸烟者和非吸烟者的梗死面积相似,吸烟者和不吸烟者的微血管阻塞也没有差别。
而且粗略数据显示,与不吸烟者相比,吸烟者的1年内全因死亡(1.0% vs 2.9%;p<0.001)和死亡或心衰住院率(3.3% vs 5.1%;p=0.009)较低,两者的再梗死率相似。
在对年龄和其他危险因素进行调整后,与非吸烟者相比,吸烟者虽有相似的1年死亡风险(HR=0.92),但死亡或心衰住院风险增加49%,再梗死风险增加97%。
该研究中吸烟者1年时粗略不良事件发生率较低,研究者认为,可能是由于他们年轻,合并症少。
再者,研究中吸烟者的平均年龄较不吸烟者年轻10岁,意味着吸烟者发生STEMI 的时间比不吸烟者要早10年,足以说明吸烟导致心血管病的早发,何谈吸烟的保护作用呢。
2017年美国心脏协会(AHA)科学年会上发布的中国急性心肌梗死(CAMI)注册研究数据也发现“吸烟悖论”现象。
该研究发现吸烟者的院内死亡率低于不吸烟者。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在校正可能的混杂因素后,吸烟仍然是院内死亡的保护因素(OR=0.82,P<0.001)。
CAMI研究者指出,应当注意正确解读研究结果。该结果的临床价值在于揭示吸烟状态与住院死亡风险的关系,有助于医生更准确地利用吸烟状态及其他有预后意义的因素进行风险评估,以选择更加合理的诊疗策略,故仍强烈建议患者戒烟。
来源:Björn Redfors, et al. Effect of Smoking on Outcomes of Primary PCI in Patients With STEMI. J Am Coll Cardiol. 2020 Apr, 75 (15) 1743-1754.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年轻女性心梗,远期死亡风险高!美国研究
曾有这样的新闻见诸于网络报端:“武汉42岁女子因儿子不好好写作业,突发心梗险丢命”,“35岁女子突发急性心梗离世,导火线或跟婆婆有关”……这些女性都有一个特点:发生心梗时较年轻。而近日一项美国学者进行的研究显示,≤50岁心梗女性远期死亡风险要比男士高。研究显示,男女心梗患者在院内或平均随访11.2年期间心原性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心血管死亡男女相似(4.4%vs5.3%)。阜外医院学者公布中国上班族高血压调查结果:近四分之一有高血压,国企高于私企,蓝领高于白领
近日,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王增武等公布中国上班族高血压调查结果,我国上班族高血压患病率并不低,而知晓率和控制率却很低。要知道,心血管是我国居民头号杀手,而因心血管病死亡者中,至少50%与高血压有关。研究显示,上班族的年龄标准化患病率达23.3%。在有高血压的人群中,有47.8%的人知道自己有高血压,仅有20.6%的人在接受治疗。在接受治疗的人中,也仅有8.5%的人控制住血压。ESC研究称,女士天天为家人着想,但自己得了心梗就诊延误时间长
女人如蜡烛,温暖,奉献。近期在欧洲心脏病学会(ESC)举行的心血管急救年会上,来自波兰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登记处的两项研究就验证了女性的这两个特点:同样是犯了心脏病,女士们多会为丈夫、父亲、兄弟去叫救护车,但唯独忘了自己。研究共纳入了7582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其中有45%在救护车上诊断后90分钟内置入支架,女性较少。校正可能的影响因素后,男性是90分钟内接受救治的独立预测因子。美国心脏协会发表声明:预防心血管病,建议一周吃两次鱼,不要油炸
近日,美国心脏协会(AHA)发表声明指出,每周进食1~2次富含长链Ω-3脂肪酸的包括鱼在内的海鲜餐,有助于降低心衰、冠心病、猝死和缺血性脑卒中。海鲜的有益机制可能包括抗心律失常作用、抗炎和稳定内皮功能,还有证据表明,吃海鲜还可改善电生理指标,如降低心率,减少复极异常(QT延长),尤其是心原性猝死。利伐沙班上市关键试验受质疑:试验用华法林INR监测仪被FDA“最严重”召回
ROCKETAF试验,被称之为利伐沙班里程碑式研究,但其完整性和可靠性在近期却受到质疑。该试验主要比较房颤患者应用利伐沙班和华法林预防脑卒中的疗效,结果显示利伐沙班与华法林同样有效,其结果在2010年AHA年会发布。但在2011年时,FDA相关专家认为,这项试验中华法林组应用华法林不规范。随后FDA咨询委员会成员尽管争议重重,但最终还是批准了利伐沙班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