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歇性断食有利于心脏健康(美国医学杂志综述文章)
晚上吃的多,还会降低睡眠质量,导致胰岛素抵抗,增加肥胖和心血管疾病风险。
第三种机制是生酮状态。间歇性断食会导致生酮状态,在禁食6~8小时后,可以检测到酮水平的增加,表示从脂肪储存到脂肪利用的转变,可降低低密度脂蛋白(LDL-C),增加高密度脂蛋白(HDL-C)。有利于脂肪代谢增加,从而改善体重和血脂。
氧化应激假说认为,禁食可以让线粒体在供能的同时减少自由基的生成,降低了身体的氧化应激。
一项研究比较了每月因宗教禁食一天与不禁食者的冠脉狭窄超过70%的发病率,发现禁食者冠心病减少了35%。
间歇性断食逐渐成为一种流行的饮食模式。间歇性断食通常分为两类:一是每日限时进食,即每日18小时禁食(每天进食时间缩窄至6至8小时之间),二是所谓的“5∶2间歇性断食”,即每周有两天仅吃一顿中等量的餐食。
美国医学杂志刊发的一篇综述文章指出,大量的研究已经证实间歇性断食可以减轻体重,控制高血压、血脂异常和糖尿病等危险因素进而改善心血管健康。
从依从性来讲,人们坚持间歇性断食更容易一些,而热量限制的长期依从性较差。
间歇性断食不限制热量摄入,同样对心血管危险因素(即血压、空腹血糖和血脂)有积极的影响。
在一项对60名超重和肥胖成年人的研究中,每隔一天进行75%热量限制的禁食12周后LDL-C降低了10%,甘油三酯降低了17%。
来源:Dong TA, et al. Intermittent Fasting: A Heart Healthy Dietary Pattern? Am J Med. 2020, S0002-9343(20)30335-1.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具体而言,葡萄糖和脂肪酸是细胞的主要能量来源。进餐后,葡萄糖被用于供能,脂肪以甘油三酯的形式被储存在脂肪组织内。而在断食期间,甘油三酯被分解成脂肪酸和甘油,然后被用于供能。肝脏将脂肪酸转化成酮体,酮体是断食期间许多组织(尤其是脑部)主要的能量来源。
一个可能的解释是间断性断食者交感神经激活降低,而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较高的迷走神经活动与炎性细胞因子的水平降低有关。炎性活动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有关。因此,间歇性断食可降低血压,从而降低心血管病死亡率。
昼夜节律调节假说关注于进食时间与器官的昼夜节律同步。有研究发现,昼夜节律失调3天后,就会增加胰岛素抵抗。值夜班者心脏代谢疾病的发生率更高。如果晚餐吃的晚,血糖水平明显较白天饮食后高。
文章指出,间歇性断食不同于热量限制,间歇性断食按照规定的禁食时间与昼夜节律同步进行,而热量限制则侧重于限制总热量,这种不同会导致不同的生物学结果。
文章强调,间歇性断食降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机制主要有三种学说:氧化应激、昼夜节律调节和生酮状态假说。
对患有糖尿病前期的男性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每日禁食18小时,经过5周后,收缩压平均降低11±4 mmHg,舒张压平均降低10±4 mmHg。
但作者也表示,目前还需要长期的、大规模的人群研究对间歇性断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加以验证。
IABP-SHOCKⅡ研究随访6年数据:心梗心源性休克应用IABP无获益
自从50多年前引入临床实践以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已被经验性地用于心源性休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支持治疗。但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在心源性休克中的作用仍然有争议。依据注册数据和先前公布的IABP-SHOCKII研究结果,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在欧美指南中的应用推荐被降级。JAMA内科学子刊研究称,稳定冠心病患者运动后缺血对治疗没有指导意义
临床上,有些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在心脏负荷试验或动态心电图监测中会出现心肌缺血。既往研究表明,这些患者未来发生不良心脏事件的风险高于一般人群。而且,负荷诱导的心肌缺血程度被认为是冠脉血运重建的适应证之一。DYSIS-China研究:东北医生对LDL-C控制目标的认知较差
近期,胡大一等发表了DYSIS-China研究最新分析。该研究显示,患者血脂达标与临床医生对指南推荐的LDL-C控制目标知多少有关,而在我国不同地区、不同级别医院、不同科室、不同职称的医生对此参差不齐。研究者发现,全国不同地区的医生就LDL-C控制目标的认知程度和患者达标率,差异不小,其中东北地区较低。图不同地区的医生中,认为指南所推荐LDL-C控制目标是临床重要参考的比例杨进刚阜外2023-08-12 11:11:50
0000秋水仙碱能治冠心病?湖南学者Meta分析
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研究人员通过对5项关于秋水仙碱治疗冠心病的随机对照研究进行分析后发现,在冠心病患者中,秋水仙碱可能会降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主要表现在可明显减少中风、急性冠脉综合征、血运重建,且其安全性较好。Lp(a)可触发主动脉瓣钙化!欧洲心脏杂志研究
近日,荷兰学者基于鹿特丹研究进行的分析显示,脂蛋白(a)[Lp(a)]与新发主动脉瓣钙化相关性较强。研究共纳入933位参与者数据,基线时有702位参与者无主动脉瓣钙化,随访14年期间,有415人(59.1%)新发主动脉瓣钙化。研究显示,Lp(a)水平与基线主动脉瓣钙化相关,且Lp(a)每升高50mg/dl,主动脉瓣钙化患病风险增加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