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痛是(我觉得痛,但检查正常,时隔40年疼痛定义变更)
如果一个人诉说了疼痛经历,应受到关心;
痛觉是指神经系统对有害刺激而作出的反应。而疼痛是主观的,受生活经验、功能丧失、社会因素和心理健康的影响。
疼痛和伤害感受是不同的现象,不能仅通过感觉神经元的活动来推断有无疼痛;
而1979年的老定义没有“类似的”这3个字,加上了这3个字用了40年的时间。
人与动物相比,谁的痛苦更多?这个问题很难说清楚。但人是社会性的,人除了生理感知痛苦以外,比动物有更多的精神痛苦。
怎么理解新定义?国际疼痛研究协会给出6个延伸注释:
人通过生活经验了解“疼痛”的概念;
较之前的组织损伤导致的疼痛,新定义提出了“我感觉很疼、但检查没事儿”也是疼痛。
有一首歌叫“伤心是一种说不出的痛”,那到底什么是痛?伤心是不是疼痛?
专家组认为,无论是医生、患者、制药公司、政客,还是政府、律师或法官“都是有争议的”,应该是遭受痛苦的人才值得关注。
其实所谓的疼痛,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心理活动。
之前有就人提出,“疼痛是一种心理,不能通过外部检查来测量;疼痛是一种体验,必须与有害刺激区分开来”。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很多疑难复杂病例,一个医生一生也只能见到一次
从这一角度讲,伤心真的是一种说不出的痛。
一方面包括伤害性刺激作用于机体所引起的痛感觉,和机体对伤害性刺激的痛反应。
来源:Raja SN, Carr DB, Cohen M, et al. The revised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ain definition of pain: concepts, challenges, and compromises. Pain. 2020 May 23.
疼痛通常是个人感受,受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的不同程度影响;
口头描述只是表达疼痛方式的一种,无法表达疼痛,并不能说明此人没有遭受疼痛。
尽管疼痛通常扮演适应性角色,但可能对身体功能、社会和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时隔40年,国际疼痛研究协会给出了新定义:与实际或可能组织损伤相关或类似的不愉快的感官和情感体验。
这种情况很常见,若一个人因疼痛就诊,但各种检查都不能发现病变时,医生觉得没问题,但这个人可能会更加焦虑,并继续求医。
另一方面,也应包括精神上遭受折磨,给感知系统带来的不良反应。即同时包含有分为感官的痛苦和精神的痛苦。
老定义其实也备受“忽视了身心交互”的指责。专家组认为,从观察者的角度来定义痛苦有争议,谁有权判断某人处于痛苦之中呢?
柳叶刀:急重症患者过度给氧是火上浇油
从1885年,就有氧气治疗了。不过对重症患者常规自由氧疗(LiberalOxygen),真的适宜吗?近期一项加拿大学者发表在Lancet上的Meta分析显示,对于急症患者,自由氧疗不但不会改善预后,而且较之保守氧疗还会增加近期和远期死亡风险。自由氧疗定义为客观数据显示氧疗目标较高;保守氧疗指氧疗目标较低或为室内空气。杨进刚阜外2023-08-16 11:40:56
0000每天4克处方级鱼油,可降甘油三酯!葛均波院士牵头多中心RCT
鱼油制剂(处方级ω-3脂肪酸)是近年来心血管领域的热门研究话题之一,但其在心血管病一级和二级预防中的作用尚存争议。市面上有三种处方Omega-3脂肪酸产品:(1)Omega-3脂肪酸乙酯,主要成分为EPA和DHA;(2)二十碳五烯酸乙酯(IPE),主要成分为EPA的乙酯;(3)Omega-3羧酸,一种游离脂肪酸形式长链Omega-3脂肪酸的混合物,主要成分为EPA、DHA和二十二碳五烯酸。多次测血糖波动大,心血管风险高!开滦研究新分析
既往研究提示,在预测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时,空腹血糖变异性(血糖波动幅度)比单次空腹血糖更有价值。但多数研究局限于糖尿病人群,且随访时间较短。河北唐山开滦总医院吴寿岭、黄喆等发现,对于无糖尿病人群,长期血糖波动幅度也可预测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长期血压波动幅度越大,心脑血管事件发生风险越高。因此,研究者认为,针对空腹血糖的日常监测,不能仅限于糖尿病人群。杨进刚阜外2023-09-28 15:51:12
0000肠溶阿司匹林为何要空腹吃?刘梅林等胶囊胃镜研究揭秘
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是消化道损伤,并建议饭前服用。理论上,健康人空腹胃液pH水平为1~3,而肠溶阿司匹林外覆抗酸肠衣,在酸性胃液中不溶解,可避免直接刺激损伤胃黏膜。近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刘梅林、王茜婷等应用磁控胶囊胃镜对药物进行了追踪,发现空腹服用肠溶剂型阿司匹林后,药物在胃内未出现崩解,进入小肠后才开始崩解。杨进刚阜外2023-09-27 13:36:09
0000越早出现高尿酸血症,心血管病和死亡风险越高!开滦研究新分析
既往研究已发现,高尿酸血症与心血管病和心血管死亡密切相关。4月12日发表的一项基于开滦研究的新分析表明,高尿酸血症出现得越早,心血管病和全因死亡风险越高。因此,研究者认为,出现高尿酸血症时的年龄,是心血管病和全因死亡风险的预重要预测因素。研究者从开滦研究中纳入8.2万名基线无高尿酸血症和心血管病的成年人,平均随访5.2年期间,1021人出现心血管病,1459人死亡。杨进刚阜外2023-09-15 11:32:00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