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人吃饭别(少量多次,仍应早晨吃的像皇帝,晚上吃的像乞丐)
对于使用胰岛素的糖尿病患者,吃饭是否该少量多次?
要知道很多糖尿病患者会陷入体重增加、多打胰岛素、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再加量体重再增加的“怪圈”中。
研究者发现,一日三餐患者的时钟基因有所变化,表达增加,幅度增加,而这可能促进了血糖的改善。
[2] Jakubowicz D, Landau Z, Tsameret S, et al. Reduction in Glycated Hemoglobin and Daily Insulin Dose Alongside Circadian Clock Upregulation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Consuming a Three-Meal Diet: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Diabetes Care, 2019, 42(12): 2171-2180.
三餐的热量分别是700卡路里、600卡路里和200卡路里。
不过,就这个下降的幅度,与额外增加GLP -1受体激动剂或者SGLP2抑制剂是可比的。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一日三餐的吃法降糖安全,并无低血糖风险增加。
近日,以色列学者进行的研究发现:一日三餐优于少量多次。不但可降血糖、减体重,而且患者胰岛素用量都少了。
研究者发现,12周后,一日三餐者平均体重减了5.4 kg,而一日六餐者却长了0.6斤肉。
此外,空腹血糖也在一日三餐患者中下降较为显著。
纳入的28位2型糖尿病患者病程5年及以上,平均体重指数32.4 kg/m2,平均糖化血红蛋白8.1%,均在参与试验前至少接受胰岛素治疗1年,每日注射多于25 U。一日三餐和一日六餐的两组患者,所摄入的食物脂肪、蛋白和碳水化合物占比相同。
12周时,一日三餐者的平均空腹血糖从刚开始试验时的165 mg/dl降低到110 mg/dl;而一日六餐者从164 mg/dl降低到141 mg/dl。
为什么一日三餐结果比较好?
从血糖水平来看,一日三餐者糖化血红蛋白降低了1.2%,不过降低的与一日六餐者相比没那么显著。
一日六餐,这样安排的:一日3餐,然后穿插3次小食,每次差不多150卡路里,差不多分别在11点、下午5点和22点。
这些受试者参与试验前多久坐不动,参与试验后被要求保持通常的体力活动水平。
研究者还发现,到试验结束时,一日三餐患者的饥饿感以及对甜食、快餐和高脂食物的“饥渴”程度均明显降低,而一日六餐组没什么变化。
而一日六餐者中每日胰岛素用量却增加了4 U。
这项研究是这样的:一日三餐,早餐热量最高,面包、水果、甜食之类的碳水化合物多,晚餐份量最少,而且淀粉类食物、甜食和水果很少,午餐的热量介于早晚餐之间。
[1] Pam Harrison. Breakfast Like a King: Three-Meal Diet Improves Type 2 Diabetes. December 13, 2019.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而且研究者还发现,一日三餐者胰岛素用量的显著减少,独立于体重的减少。
28位每日需要注射胰岛素的2型糖尿病患者就这样分别吃了12周,结果却大相径庭。
24小时平均血糖水平也在一日三餐患者中明显回落。
来源:
研究还显示,12周时,一日三餐者每日胰岛素用量减少了26 U,从原来的60 U减少到34 U。
SPRINT MIND研究:收缩压控制≤120 mmHg,可降低15%痴呆风险
经常想不起熟人的姓氏名谁,经常想不起东西放在那里,经常说话啰嗦重复,这可能得了轻度认知障碍,而轻度认知障碍发展为阿尔兹海默症或其他类型痴呆的风险很高,年转化率大约10%-15%。怎么办?著名的SPRINT研究又吹来了春风。杂交治疗累及弓部主动脉病变共识出台!外科和介入技术相辅相成,可达到最佳效果
2月21日,《杂交技术治疗累及弓部主动脉病变的中国专家共识》正式发布。这部共识由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发布,旨在规范化杂交技术(Hybrid技术)治疗累及弓部的主动脉病变。(PDF原文)在共识发布会上,胡盛寿院士指出,针对老龄化进程以及当前高血压患病率居高不下的当前,主动脉病变也会“水涨船高”,共识的发布很有实践意义。杨进刚阜外2023-09-02 15:28:310000高醛固酮,促肾病进展!欧洲心脏杂志研究
发表在《欧洲心脏杂志》的一项研究显示,醛固酮与慢性肾脏疾病进展和终末期肾脏疾病发展的风险增加有关。而且这种相关性与患者是否患有糖尿病无关。这项研究分析了3680例慢性肾病患者。基线时无患者使用醛固酮拮抗剂。中位随访10年期间,38%的患者慢性肾病有所进展。校正相关因素后模型显示,血醛固酮水平每增加1倍,增加11%的慢性肾病进展风险。已发表研究结果大多数是错的:热门领域、功利性强、不严格的研究问题大
“在已发表的研究论文中,错误结果可能占大多数,甚至绝大多数”,这一评论如同霰弹,无论临床试验、传统的流行病学研究,还是时髦的分子学研究,都无一幸免中枪。美国塔夫茨大学医学院的JohnP.A.Ioannidis在10年前发出的这一声音,如今听来还是那么刺耳,但对于目前的科研不啻为一场冷静的及时雨。越热门的研究领域,错误的可能性就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