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和体重变化奥秘揭晓(新英格兰医学杂志20万人研究,炸薯条最增肥,蔬菜和酸奶减肥,刚戒烟者要小心)
研究者指出,即使这样的增加,对于长期代谢功能障碍、糖尿病、肥胖、心血管病等也是有影响的。
对于身体活动,如果分成4等份,每增加一等份的体力活动,体重减少1.8斤。
说到减肥,我们常说管住嘴,迈开腿。那么管住嘴具体是指什么?迈开腿的效果怎样?
相反,蔬菜可让你减少0.2斤,全谷类减少0.36斤,水果减少0.48斤,坚果减少0.55斤,酸奶则可减少0.8斤。
睡眠时间不够6小时或超过8小时,体重也增加。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一项对3项研究12万余人进行了分析,揭示了我们吃的东西和活动与体重的关系。每4年,这些人平均胖了3斤,差不多每年胖0.8斤。
这项研究包括了HPFS、NHS、NHS II3个独立的队列研究中120877位男女,入组时均无慢性病也不胖。随访时间分布覆盖了1991~2003年、1986~2006年,和1989~2006年。其中生活方式因素和体重变化每隔4年评估1次。
4年间,每天的饮食和体重的关系如下:薯片让你增加1.5斤、土豆增加1.2斤、含糖饮料增加1斤、加工和未加工肉类也分别可让你增加0.9斤左右。
同时,这些食物含较高纤维,消化速度较慢,增加了饱腹感。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此外精米精面(0.4斤)的增重和蛋糕、甜点(0.4斤)差不多。
此外,研究者还发现,吃乳制品对体重变化的影响相对不大,而低脂、脱脂牛奶与全脂牛奶差别不大。
图1 3个研究队列每隔4年饮食和饮料摄入变化和体重变化的关系
过去4年内戒烟者,体重增加了5斤,每天看1小时电视,体重增加0.3斤。

其中就土豆的各类烹调方式来看,炸薯条(3.3斤)最增肥,增加的体重是煮熟、烤熟和土豆泥的5.9倍。
研究者指出,淀粉多的食物、精制谷物、脂肪和糖含量较高的加工食品可增加体重。而多吃蔬菜、坚果、水果和全谷类食品,体重反而降低。表明其消耗量的增加在更大程度上,减少了其他食物的摄入,从而降低了所消耗的总能量。
每天喝一杯酒,4年间体重增加0.4斤。
来源:Mozaffarian D, Hao T, Rimm EB, et al. Changes in diet and lifestyle and long-term weight gain in women and men. N Engl J Med, 2011, 364(25): 2392-2404.
此外,研究者认为这项研究突出了特定食物对能量平衡影响的机制的探索,为今后有关饥饿、饱腹感、吸收、代谢和脂肪细胞生长或增生的途径相关研究提示了方向。
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治疗后,仅用3个月P2Y12抑制剂有危险!欧洲心脏杂志研究
当前指南建议,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接受冠脉介入治疗后,应接受1年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格瑞洛、普拉格雷等P2Y12抑制剂),以降低缺血事件的复发风险。但近年来的一些研究表明,介入治疗后双联抗血小板疗程缩短至3个月甚至1个月并不会增加缺血事件发生风险,而大出血风险大大降低。杨进刚阜外2023-09-24 14:56:56
0000Circulation杂志权威评述:这五种饮食可“毒害”心脏
近期,Circulation杂志发表官方评述,总结了对心脏有益和有害的饮食,其中以下五种饮食习惯被认为有害心脏:1、过咸的食物过咸的食品会升高血压,继而增加心脏病的风险。2、甜食或含糖饮料大部分含糖饮料和含添加糖的食品缺乏营养价值,存在很多健康隐患,如增加肥胖、心脏病等疾病风险。3、含反式脂肪的食品,如饼干、炸薯条、冰激凌、蛋糕等。杨进刚阜外2023-08-05 14:06:07
0000怎样让中国心梗得到快速救治?Heart发表广东省医研究
中国急性心梗(CAMI)注册登记研究最新分析数据显示,有32.6%的中国ST段抬高型心梗患者在症状发作12小时后才来医院,失去了再灌注治疗的机会。患者为何来医院这么晚?近期,广东省人民医院学者通过访谈的方式调查了来自患者、医护人员及卫生管理部门的意见,发现中国心梗患者的认识误区和医疗系统存在不足,导致了急性心梗患者延迟就诊。大动脉炎和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主动脉狭窄有何不同?阜外医院娄莹等研究
中主动脉综合征(MAS)以胸腹主动脉远端节段性狭窄为特征,是一种多病因的异质性临床综合征。阜外医院娄莹等研究称,高血压是成人中主动脉综合征的最常见表现。大动脉炎和肾下段动脉粥样硬化是最常见病因。研究回顾性分析2010~2019年收治的143例成人中主动脉综合征患者,其中女性99例,平均年龄40.9岁。研究发现,大动脉炎(76.9%)和动脉粥样硬化(19.6%)是最常见的病因。全球房颤患者诊疗大比拼:中国卒中发生率竟与非洲比肩,原来是这两件事儿未做好
Lancet杂志近期公布了RELY房颤注册研究全球47个国家的急诊房颤注册结果。该研究共登记约1.5例房颤患者,并随访了1年,其中4%的患者发生了卒中。中国房颤患者1年卒中发生率7%,仅次于非洲(8%)。印度最低(1%),北美3%。中国有服用抗凝药物指证的房颤患者中,有70%未应用抗凝药物。在47个国家中最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