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猝死1(5级预防有效,阜外医院张澍等公布Improve,SCA研究,可让ICD应用更加合理)
在随访过程中,共收集到4870例抗心动过速起搏治疗或除颤治疗的室颤/室速事件。86%为恰当治疗。而1.5级预防组首次恰当治疗率显著高于1.0级预防组。
Improve SCD研究中三种预防策略的效果比较
最后发现,相较于未植入ICD者,1.5级预防ICD植入组患者全因死亡率降低49%。1.5级预防组每多救活一人,需要治疗的人数为10人。
2、胡盛寿,高润霖,刘力生,等.《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概要. 中国循环杂志,2019,34(3): 209-220
张澍教授指出,该研究是一项前瞻性、非随机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也是在发展中国家开展的最大规模的关于ICD预防心脏猝死前瞻性临床研究,弥补了亚太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既往缺乏的大型ICD研究数据,将有助于发展中国家将有限的医疗资源更多地应用于猝死高危人群,促进和合理应用ICD,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而一级预防组每多救活一人,需要治疗的人数高达40人。
参考文献
适于二级预防的患者中,共有1066例植入ICD,127例未植入者。适于1.5级预防的患者中,1068例植入ICD,845例未接受治疗。适于一级预防的患者中,331例接受了ICD,452例未接受治疗。平均随访时间20.8±10.8个月。
心脏猝死是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中国每年心脏猝死的发生人数超过54万,而幸存者不到1%。对于猝死的高危人群,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有救命作用。美国每百万人口ICD植入量为280台;中国仅为4.3台。但另一方面,一级预防植入ICD的患者中,仅有三分之一的ICD发挥了作用。怎样找到最适合接受ICD治疗的人群,并提升ICD的效能?
近期,阜外医院张澍教授牵头的Improve SCA研究在Heart Rhythm杂志发表,证实心脏猝死1.5级预防可显著降低心脏猝死的发生风险。

而Improve SCA研究就是要验证,心脏猝死1.5级预防能否有效筛选真正高危患者,提高ICD治疗效能。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张澍教授提出了心脏猝死1.5级预防的概念,这是指需要ICD一级预防患者,如果具有以下危险因素:非持续性室速、频发室早、EF较低、晕厥或先兆晕厥,这些患者发生心脏猝死的风险也非常高,应该优先置入ICD。
什么是心脏猝死1.5级预防?我们先要了解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二级预防是对已经发生过心脏骤停(猝死幸存者)的患者来说,植入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预防再次发作。 一级预防则是是针对未发生过心脏猝死的高危人群安装ICD预防猝死。适用人群是缺血或非缺血性心衰患者有效治疗后心功能仍较差,EF值<35%者。
1、Shu Zhang, et al, for the Improve SCA Investigators. Utilization of implantable 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s for the prevention of sudden cardiac death in emerging countries: Improve SCA clinical trial. Heart Rhythm 2019; /10.1016/j.hrthm.2019.09.023
Improve SCA研究在全球17个国家或地区的86个中心共纳入3889例可分析患者。入选标准为18岁以上符合指南的ICD/CRT-D植入适应证的一级及二级预防患者。
警惕家族性高胆醇血症:十几岁就可发生心血管意外
阜外心血管医院张沛等分析了14位家族性高胆醇血症患者,发现这些患者均有黄色瘤和(或)腱黄瘤,冠脉病变均累及多支动脉,有10例为左主干病变。所有患者主动脉均成粥样硬化性改变,如主动脉根窦部管壁明显增厚、钙化斑块形成。研究者发现,这些患者小的仅8岁,年龄最大者也不足40岁,12位患者以黄色瘤为首发表现。2例因突发心肌梗死入院,其中1例死亡。JAMA刊登研究质疑指南:亚临床甲减患者补充甲状腺激素没有益处,未改善症状和生活质量
如果感到疲倦、便秘以及不能解释的体重增加,这或许是被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缠上了。这种病很常见,尤其是在女性和老人中更为多见。目前指南给予的推荐,是应用甲状腺激素,不过给予甲状腺激素治疗就解决问题了?近日发表在JAMA上的一项对21项随机对照试验进行的Meta分析结果对此表示了否定。杨进刚阜外2023-08-23 23:13:59
0000北大人民医院郭丹杰等报告,冠脉介入术不必强求完美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薛霖、郭丹杰等近期发表在本刊的一项研究表明,对于冠脉介入治疗术后的冠心病患者,残余SYNTAX积分(rSS)可很好地评价运动耐量,其价值优于基础SYNTAX积分(bSS)。研究者发现,完全血运重建(rSS=0分)的患者与合理不完全血运重建(0分<rSS≤8分)者的运动耐量差不多,均优于残余冠状动脉病变负荷仍较重(rSS>8分)的患者。防治蛋白尿,可一箭双雕!JACC文章
蛋白尿是肾脏疾病的标志。而近日JACC一篇文章指出,蛋白尿也是心衰加重和死亡风险增加的独立预测因素。早期发现并减少蛋白尿,或对防治慢性肾病和心衰都有益。高危人群中,蛋白尿可使心衰发生率增加1.7~2.7倍。将蛋白尿纳入心衰风险预测模型,可以改善预测心衰10年风险。杨进刚阜外2023-10-01 22:18:32
0000老人生活方式不健康,更易患糖尿病!?中国近10万人研究
2019年,全球糖尿病患者估计为4.63亿,中国糖尿病患者数量最多,达1.164亿,约占中国成年人口的12.8%。同时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进一步加剧了与糖尿病的负担。近日,柳叶刀老龄健康子刊发表了来自瑞金医院王卫庆团队的研究,代谢危险因素包括肥胖/中心性肥胖、胰岛素抵抗、糖尿病前期、高血压和血脂异常,是我国人群糖尿病发病的最大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