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生活方式不健康(更易患糖尿病,中国近10万人研究)
近日,柳叶刀老龄健康子刊发表了来自瑞金医院王卫庆团队的研究,代谢危险因素包括肥胖/中心性肥胖、胰岛素抵抗、糖尿病前期、高血压和血脂异常,是我国人群糖尿病发病的最大危险因素。
代谢危险因素导致的糖尿病风险随着年龄的增长略有下降。
2019年,全球糖尿病患者估计为4.63亿,中国糖尿病患者数量最多,达1.164亿,约占中国成年人口的12.8%。
研究者指出,年轻人的糖尿病风险因素不同于老年人群,根据年龄组优先干预目标风险因素对于有效预防和管理糖尿病更重要。
研究跨四个年龄组(40~55岁,55~65岁,65~75岁,≥75岁),分析了12种风险因素的糖尿病发病风险比(HR)和人群归因风险百分比。
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健康的睡眠与糖尿病风险增加相关,而肥胖、糖尿病前期和血脂异常与<75岁居民患糖尿病的风险相关性更强。
相反,生活方式风险因素(不健康饮食、缺乏运动、饮酒、吸烟和睡眠异常)导致的糖尿病风险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显著增加。
同时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进一步加剧了与糖尿病的负担。
研究分析了2011~2016年中国心脏代谢疾病和癌症队列研究的93 781名无糖尿病的居民。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很多疑难复杂病例,一个医生一生也只能见到一次
来源:Age-related disparities in diabetes risk attributable to modifiable risk factor profiles in Chinese adults: a nationwide,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The Lancet Healthy Longevity. Published: September 07, 2021.
<75岁居民中,约10%的糖尿病归因于受教育程度低。
肥胖和血脂异常在≥75岁老年人中不会带来额外风险。
中位随访3年,6171人发生糖尿病。总的来说,糖尿病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40~55岁的居民有5.1%,55~65岁的居民有7.3%,65~75岁9.2%,以及≥75岁有10.0%发生了糖尿病。
对于≥75岁老年人来说,糖尿病前期、高血压、睡眠异常和胰岛素抵抗是糖尿病发病的重要原因,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大约90%的糖尿病。
40~55岁居民,73.8%的糖尿病归因于代谢风险因素,≥75岁的人群中,这个比例占65.5%。
在预防或延缓糖尿病发病方面,老年人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可能比年轻人更有效。
尤其是在≥75岁老年人中,29.7%糖尿病归因于生活方式风险因素,其中最明显的危险因素是睡眠异常(<6或>8小时/天),17.0%糖尿病归因于睡眠异常。
其中糖尿病前期(人群归因风险百分比PAR%:47.4%~56.6%)和高血压(16.8%~28.6%)是糖尿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美研究颠覆认知;白肉多吃也不好,与红肉相似,也可升高坏胆固醇
既往研究表明,与猪、牛、羊肉等红肉相比,鱼肉、鸡肉等白肉相对健康一些。“白肉比红肉好”的观念已深入人心,指南也大多建议用适量白肉替代红肉。然而,近期美国加州儿童医院Oakland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现,红肉和白肉对血胆固醇水平的影响差不多。加拿大学者称,曾放过支架的人在接受其他手术或需服用阿司匹林
发表于AnnInternMed上的一项加拿大研究显示,对于之前放过支架的冠心病患者,围手术期服用阿司匹林可预防其非心脏手术心脏病相关的并发症的发生。研究显示,每1000位这类患者在非心脏手术围手术期给予阿司匹林,就能预防59例心脏病发作,不过也会导致8例大出血事件。每日一杯咖啡,有防糖尿病效果!荷兰15万人研究
近日,在美国心脏协会流行病学、预防/生活方式与心脏代谢健康科学会议上,荷兰的一项研究表明,每天喝一杯咖啡,有助于降低4%~6%的糖尿病风险。其中饮用过滤咖啡或研磨咖啡,要比饮用速溶咖啡降低糖尿病风险更为显著。研究显示,每日饮用一杯咖啡与降低胰岛素抵抗,降低C反应蛋白以及脂联素水平升高有关。研究者指出,C反应蛋白和脂联素水平或增加2型糖尿病罹患风险。【28岁乔任梁疑因抑郁身亡】中国抑郁指南十大要点:警惕“活着没意思”,确诊要到正规医院
2016年9月16日,演员、歌手乔任梁在上海意外死亡,年仅28岁,经法医初步鉴定,已排除他杀可能,具体死亡原因正在进一步调查中。另有消息称,乔任梁近期心情不佳,其死后身上有伤,疑为自残,最终或因抑郁而死。怀疑与抑郁相关的演艺人员自杀不时见于报端,比较知名的就有三毛、张国荣和阮玲玉等。喜剧演员罗宾·威廉姆斯和憨豆先生也都有抑郁障碍。骨质疏松常与心力衰竭狼狈为奸
心脏与骨骼的关系或许很密切,可能保护好骨骼,就强壮了心脏。骨质疏松和心力衰竭好似风马牛不相及,但德国发表的一项对1万余人随访9年多的研究发现,有骨质疏松的人心力衰竭的风险高。在校正年龄、性别、吸烟、饮酒、体育锻炼、胆固醇水平、糖尿病以及体质指数等因素后,骨密度每降低1个标准差(19.1dB/MHz),心力衰竭风险增加23%。没有心肌梗死病史的患者这种表现更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