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肥胖杂志,研究,晚上更易暴饮暴食,且压力促进食欲)
研究小组还发现,与当天晚些时候的流食相比,与食欲、葡萄糖和胰岛素水平降低相关的饱腹激素水平相对降低。
研究小组发现,一天中不同时间段的饥饿程度显著不同,与早晨相比,晚上的自我报告食欲更大。
研究人员从每个参与者身上抽取血液来测量压力和饥饿激素。受试者还被要求用数字量表评价他们的主观饥饿程度和饱腹程度。
在压力测试开始30分钟后,受试者们可以吃一个自助餐,由三个中等大小的比萨饼、零食、饼干、巧克力糖果和水组成。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小组招募了32名超重者(19名男性和13名女性),年龄在18至50岁之间。其中一半以前被诊断为暴饮暴食症。参与者的体重指数(BMI)在28~52 kg/m2,其他方面都很健康。
而且,只有那些暴饮暴食症患者在晚上总体饱腹感较低。与那些没有暴饮暴食障碍的人相比,这些人在晚上的初始饥饿激素水平更高,早上的初始饥饿激素水平更低。
研究方案要求每个人在8小时内保持饥饿,然后在上午9点或下午4点接受含608卡路里的流食,在餐后约130分钟的每个受试者接受标准的实验压力测试,其中一台数码相机记录了他们的面部表情,同时而他们的不用的那只手则浸入一桶冷水持续两分钟。
压力测试后发现,早上和晚上所有参与者的压力水平都在上升,饥饿水平也在缓慢上升,但晚上总的来说,饥饿激素水平更高,这表明压力对饥饿激素的影响在晚上比白天更大。
因为该研究发现,饥饿激素(即ghrelin)水平在晚上上升,饱腹激素(即激素肽YY,一种食欲抑制激素)水平在晚上下降。
研究结果还表明,压力可能会在晚上增加更多的饥饿激素水平,而对于那些容易暴饮暴食的人来说,激素对食欲的影响可能更大。
来源:Carnell S, et al. Morning and afternoon appetite and gut hormone responses to mealand stress challenges in obese individuals with and without binge eating disorder. Int J Obes (Lond). 2018, 42(4): 841-849.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国际肥胖杂志》上的一份报告提示,晚上是吃得过多的高危时间,尤其是当你有压力时,很容易暴饮暴食。
欢迎购买《中国循环杂志》指南增刊和《GAP-CCBC精彩病例荟萃2018》!
《中国循环杂志》指南专刊,邀请来自国内各相关领域的资深专家,对过去一年近 30 个重要指南进行了详尽解读,愿能为广大心血管医生带来新知识、新理念、新思维。点击查看内容
听音乐还有降压效果?古典音乐最好
近期,一项研究表明,服用降压药物后听音乐可提高药物的降压疗效,而且显著增强了降压药物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降低静息心率。数据分析显示,患者在服用药物后听音乐,1小时内心率明显下降,而不听音乐时,则心率并没有显著下降。而且,当高血压患者听音乐时,血压对药物的反应也更强烈,尤其是古典音乐,对降低血压最有效。图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的变化杨进刚阜外2023-08-15 17:41:21
0000患癌症的人,心脏存在明显老化现象!美国疾控中心研究
癌症和心血管疾病具有一些共同的风险因素,包括吸烟、缺乏运动、肥胖、饮食不良、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癌症患者也面临心血管并发症的问题。此外,许多癌症治疗也会对心脏有损害。据美国疾控中心近日利用行为危险因素监测系统的数据,估计了预测心脏年龄和实际年龄之间的差异,发现癌症患者存在明显的心脏老化现象。心脏老化≥5年的患病率在男性、低收入和低教育程度的癌症患者中最高。阜外医院创新:超声引导下经胸封堵术治疗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
经皮介入治疗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PDA)虽越来越多用于临床,但射线辐射、对比剂过敏以及肾功能衰竭风险等,仍显出其短,那么超声引导下经胸微创封堵术治疗效果如何?阜外医院学者通过研究发现,这种外科微创手段安全、有效。但研究者提醒,对于大口径(动脉导管内径≥4mm)的PDA患儿,需注意术后残余分流及血小板减少的观察和随访。欧洲高尿酸血症和心血管病共识:心血管高危患者应控制尿酸<300 μmol/L
2018年欧洲《高尿酸血症和高心血管病风险患者的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公布。共识指出,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高尿酸血症与心血管病风险增加密切相关,还可预测心血管死亡,以及高血压或糖尿病等疾病的风险。因此,共识建议,在诊断时需要更加注意尿酸水平,对高尿酸血症患者采取措施,可预防心血管病,并改善预后。美国风湿病协会和欧洲抗风湿病联盟也强烈建议,对诊断为痛风的患者应积极筛查心血管危险因素。共识建议:超个体化心脏病预防不是梦!欧洲心血管预防杂志文章
众所周知,心血管病可防可治。未来心血管病该怎么防?近日,欧洲心血管预防杂志发表了题为“心血管预防的未来:梦想与现实之间”的述评文章。目前的研究已经表明,控制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风险因素,不仅追求“达标”而且要做到“尽早达标”,这是预防心血管病的最有效的措施。文章指出,未来可能会面临多种未知的风险因素。杨进刚阜外2023-09-22 15:15:55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