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外窦克非等研究(8,冠脉介入患者血小板减少,中重度减少者预后差)
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中,获得性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有多高?对于后有何影响?
研究者指出,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治疗措施如抗缺血、抗栓、血运重建以及在危重患者中施行的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等操作和治疗手段均会直接或间接导致血小板减少,早期明确血小板减少原因并采用正确的治疗措施对改善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
来源:刘帅,赵延延,伏蕊,等. 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获得性血小板减少对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 中国循环杂志, 2018, 33: 1024-1028.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采用多元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低肌酐清除率水平、低基础血小板数值及糖尿病史均为患者PCI 术后血小板减少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
此外,该研究中获得性中、重度血小板减少发生率低为0.24%。
阜外医院窦克非、刘帅等进行的研究回答了这个问题:患者PCI后获得性血小板减少发生率较高约 7.91%。
该研究共纳入择期 PCI 冠心病患者 8271 例,其中稳定性心绞痛及无症状心肌缺血者约占50%。根据术后血小板计数水平,分为血小板正常组(血小板计数≥ 150×109/L,n=7617)和血小板减少组(血小板计数<150×109/L,n=654)。
研究者指出,获得性血小板减少症影响患者预后的可能原因如下:
(1)血小板减少直接引起患者出血和输血率增高,而出血与输血是冠心病患者缺血事件、死亡等不良事件风险增加的明确预测因子。
但与血小板正常患者相比,中、重度血小板减少的患者术后 30 个月心原性死亡率增加约 13 倍、支架内血栓发生率增加约 7 倍、心肌梗死发生率增加约11 倍。
其中634 例(7.67%)为轻度血小板减少(100×109/L ~150×109/L),20 例(0.24%)为中、重度血小板减少(<100×109/L)。平均随访30个月。
欢迎购买《GAP-CCBC精彩病例荟萃2018》
“很多疑难复杂病例,一个医生一生也只能见到一次。”而《GAP-CCBC精彩病例荟萃2018》就是这样一本书。
随访30个月的研究结果显示,与血小板正常组相比,血小板减少组其全因死亡率(2.3% vs 1.0%,P=0.0086)及心原性死亡率(1.2% vs 0.5%,P=0.0261)明显增加。
(3)血小板减少症导致患者停用标准的抗血小板治疗或其它指南推荐的治疗,从而引起血小板激活、凝血级联反应及炎症反应,最终诱发支架内血栓与心肌损伤,造成不良事件的发生。
(2)抗栓治疗中并发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和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患者易发生冠状动脉血栓,进而引起缺血、心肌梗死和死亡。
山东学者报告,一种与血小板有关的因子可预测冠脉斑块稳定性
山东省东营市胜利油田中心医院于彩红报告,在冠心病患者中,血清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参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斑块越不稳定,血清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浓度越高。在该研究中,血管内超声检查显示,冠状动脉病变处硬斑块(纤维斑块、钙化斑块、混合斑块)的血清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水平均低于软斑块,而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冠脉斑块以软斑块为主,而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斑块以硬斑块为主。【ACC心电图每周一练】48岁男性因倦怠、气促、心悸入院
48岁中年男性,既往有高血压、2型糖尿病、甲减病史,和左心功能不全因倦怠、气促、心悸就诊。入院时ECG检查结果如下图:以下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心房颤动B室性期前收缩C左前分支传导阻滞D右束支传导阻滞E侧壁心肌缺血FA,C,以及DGA,B,以及EACC网站显示美国医生的答案选择情况杨进刚阜外2023-08-05 11:05:12
0002阜外医院学者称:超声分子影像技术前景诱人
阜外医院吴伟春、王洋等在本刊发表文章指出,超声分子影像技术这门新兴交叉学科在血栓性疾病的诊治中展现出诱人的前景。超声分子影像技术是通过将目的分子特异性抗体或配体连接到声学造影剂表面构筑靶向声学造影剂,使声学造影剂主动结合到靶区进行特异性的超声分子成像。作者指出,新近出现的血栓靶向造影剂可以与血栓特异结合并深达血栓内部,在血栓性疾病的检出和与诸多疾病的鉴别中发挥着巨大的潜能。阜外医院研究称,中国四分之一介入患者无心绞痛,其获益有限
近日,ChinaPEACE研究发表于JAMA子刊的最新分析显示,中国接受择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没有心肌梗死的患者中,大约四分之一患者为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还有四分之一术前没有心绞痛症状。之前有研究发现,心绞痛严重程度是介入治疗后心绞痛缓解的最强预测因素。该研究则发现,在介入治疗之前,如果有相当比例的患者没有心绞痛症状或心绞痛程度比较轻,那么介入治疗的获益就有限。杨进刚阜外2023-08-26 11:38:58
0000阜外研究:接受冠脉介入治疗的心梗患者存在“肥胖悖论”
心梗后放完支架的患者,胖一点的预后好还是瘦一点的预后好?对于这个问题,14年前美国学者Gruberg等提出了“肥胖悖论”,即胖点的心梗介入或搭桥患者预后好。中国人群是否也是这样?近期阜外医院袁晋青、王欢欢等研究表明,对于行冠脉介入治疗的ST段抬高型心梗(STEMI)患者,肥胖者的预后明显好于体重正常和超重的患者,且为全因死亡独立预测因子。也就是说“肥胖悖论”在该人群中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