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外研究(一样的肥厚型心肌病,不一样的临床结局)
首先,心原性死亡率在前者为1.0%,而在后者却高达5.7%;心原性猝死发生率在前者为0.33%,而后者为3.3%;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在前者为18.3%,后者为40.3%。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研究者介绍,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是厚型心肌病中相对少见的类型,以左心室心尖部肥厚、心电图巨大负向 T 波及左心室舒张末期造影呈“铲状”为主要特征。总体看来,亚洲地区报道居多。
此外,研究证实肥厚型心肌病患者NT-proBNP 升高与心原性死亡相关,而当前这项研究也显示,肥厚在室间隔的患者NT-proBNP水平显著高于肥厚在室间隔的患者[(1570.1±1031.2) fmol/ml vs (687.1±550.7)fmol/ml, P<0.01]。
此外,肥厚在心尖部的患者其不明原因晕厥、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进展性心力衰竭等事件发生率也均显著低于肥厚在室间隔的患者。
肥厚在心尖部的患者与肥厚在室间隔的患者分别平均随访(7.5±4.0)年和(6.6±5.4)年后显示,肥厚在心尖部的患者临床转归较肥厚在室间隔的患者明显较好。

肥厚型心肌病的肥厚,发生在室间隔和心尖部,二者哪个预后好?
另外,心脏磁共振成像钆对比剂延迟增强显像阳性是识别心肌纤维化最有效的无创检查手段,而多因素 COX 回归分析显示,钆对比剂延迟增强显像阳性和不明原因晕厥为心原性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不明原因晕厥也是心原性猝死的独立预测因子。
其中,肥厚在心尖的患者,其心原性猝死发生率较低,或是由于该组患者左心室室壁最大厚度≥ 30 mm、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及不明原因晕厥发生率均明显低于肥厚在室间隔组的缘故。

在接受心脏磁共振成像检查的患者中,与肥厚在室间隔的患者相比,肥厚在心尖部者钆对比剂延迟增强显像阳性率明显较低(26.9% vs 76.2%)。
阜外医院樊朝美、张健、闫丽荣等研究表明,排除年龄、性别及左心室流出道梗阻等混杂因素后,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预后较非对称性室间隔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好。
来源:闫丽荣,段福建,安硕研,等.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与非对称性室间隔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长期预后对比研究. 中国循环杂志, 2018, 33: 1006-1010.
研究显示,肥厚在室间隔的患者,有14%左心室室壁厚度≥ 30 mm,而肥厚在心尖部者显著较低为3.7%。
欢迎购买《GAP-CCBC精彩病例荟萃2018》
“很多疑难复杂病例,一个医生一生也只能见到一次。”而《GAP-CCBC精彩病例荟萃2018》就是这样一本书。
这项研究共纳入300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以及与之诊断年龄、性别及左心室流出道梗阻相匹配的 300 例非对称性室间隔肥厚型心肌病患者。
美国心律学会年会公布研究:短期喝大量西柚汁或可引发致命心律失常
在日前召开的美国心律学会(HRS)年会上,以色列研究者报告的一项研究显示,短时间内喝大量西柚汁可能会导致QT间期延长,女士和长QT综合征患者尤其风险高。这一研究结果同时发表在《心律》杂志上。QT间期延长表示心脏复极延迟,是心电异常的一种表现,通常与心律失常敏感性增高密切相关,严重时可出现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甚至猝死。ARIC研究:隐匿性心梗患者应警惕心衰
据社区人群动脉粥样硬化风险(ARIC)队列研究最新结果,心电图意外发现隐匿性心肌梗死不可掉以轻心,因其发生心衰风险高[1]。隐匿性心肌梗死定义为有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证据,无心肌梗死的临床症状。以前在ARIC研究曾发现隐匿性心肌梗死与全因死亡率的增加有关[2],目前的研究又发现其也与心衰有关,这提示隐匿性心肌梗死与有症状的心肌梗死一样严重。杨进刚阜外2023-08-13 16:41:11
0000警惕衰弱、谵妄和认知功能下降!AHA发布心脏重症监护室老年人管理声明:鼓励适当身体活动,避免药物相互作用
12月9日,美国心脏协会(AHA)发布了心脏重症监护室老年人管理科学声明,提出要特别关注和处理好老年危重心脏病患者的老年综合征,包括包括衰弱、谵妄、认知功能下降、多种合并症、多重用药。杨进刚阜外2023-08-31 09:51:22
0000夜间平均呼吸频率<18次/分者,植入ICD才有获益?柳叶刀子刊欧洲多中心研究
对于左室射血分数≤35%的缺血性或非缺血性心肌病患者,目前指南建议植入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来预防心脏性猝死。但是,对于恶性心律失常风险较低或非心律失常性死亡风险高(例如泵衰竭)的患者来说,植入ICD并没有什么益处。12月21日,柳叶刀旗下子刊电子临床医学(eClinicalMedicine)发表的EU-CERT-ICD研究新分析表明,预防性植入ICD,仅有大约30%的总生存获益。杨进刚阜外2023-09-12 11:26:36
0000流感下的北京中年热传,看看《流感抗病毒治疗与预防应用中国专家共识》怎么说?
这两天,一篇名为《流感下的北京中年》的2.6万字长文在社交媒体上热传。作者讲述了岳父从流感恶化为肺炎,住进ICU,经历插管、人工肺后,最终去世的故事。小小的感冒怎么会进ICU,怎么会死人呢?好,我们今天学习一下由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和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公布的《流行性感冒抗病毒药物治疗与预防应用中国专家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