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平均呼吸频率(lt,18次,分者,植入ICD才有获益,柳叶刀子刊欧洲多中心研究)
ICD组和对照组夜间平均呼吸频率≥18次/分者的死亡风险比较
但是,对于恶性心律失常风险较低或非心律失常性死亡风险高(例如泵衰竭)的患者来说,植入ICD并没有什么益处。
中位随访2.5年期间,ICD组和对照组分别有14.8%和15.6%的患者死亡。
研究者发现,一种非常简单的方法可以识别哪些患者可以从ICD植入中明显获益,那就是夜间平均呼吸频率。
对于左室射血分数≤35%的缺血性或非缺血性心肌病患者,目前指南建议植入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来预防心脏性猝死。

研究者指出,需要开展进一步研究验证夜间平均呼吸频率是否可正确指导预防性ICD植入。基于该研究结果,未来开展一项将左心室射血分数≤35%、夜间平均呼吸频率>18次/分的患者随机分入ICD组和对照组的随机对照结局研究是合乎伦理的。
夜间平均呼吸频率<18次/分的患者能从预防性植入ICD中明显获益,而夜间平均呼吸频率≥18次/分的患者获益有限。
1363例患者植入ICD(ICD组),其平均年龄为61.7岁,女士244例;608例患者接受保守治疗(对照组),其平均年龄为63.2岁,女士108例。
ICD组和对照组夜间平均呼吸频率<18次/分者的死亡风险比较
12月21日,柳叶刀旗下子刊电子临床医学(eClinicalMedicine)发表的EU-CERT-ICD研究新分析表明,预防性植入ICD,仅有大约30%的总生存获益。
多因素分析显示,与接受保守治疗的患者相比,植入ICD的患者死亡风险降低31.3%。夜间平均呼吸频率与ICD组患者死亡有明显相互作用。
中位随访2.5年期间,在夜间平均呼吸频率<18次/分者中,植入ICD的患者死亡风险降低47.1%;而在夜间平均呼吸频率≥18次/分的患者中,植入ICD对死亡风险无明显降低作用(HR=0.981,P=0.9202)。
EU-CERT-ICD研究从欧洲15个国家44个中心共纳入2247例有ICD一级预防适应证的缺血性或非缺血性心肌病患者,该亚组分析纳入其中1971例有完整记录的患者。

来源:Nocturnal respiratory rate predicts ICD benefit: A prospective, controlled, multicentre cohort study. EClinicalMedicine, December 21, 2020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很多疑难复杂病例,一个医生一生也只能见到一次
阜外研究者发现:高血压患者“有保护作用的”高密度脂蛋白亚组分减少
近年来,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好胆固醇”的美誉被接连打破,HDL-C水平并非越高越好。人们逐渐认识到,血液中HDL-C水平并不是反映脂蛋白相关动脉粥样硬化的良好指标,而是需要深究高密度脂蛋白(HDL)的各种亚组分。Lancet发表伊朗研究称,每天一片复方制剂,可有效预防心血管病
8月24日发表在《柳叶刀》杂志上的PolyIran研究提示,对于成年人来说,每天吃一片包含四种心血管药物(阿司匹林81mg、阿托伐他汀20mg、氢氯噻嗪12.5mg、依那普利5mg或缬沙坦40mg)的固定剂量复方制剂,能有效预防急性冠脉综合征、致死性心肌梗死、猝死、心衰、冠脉血运重建、中风等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房颤患者脑梗死,3个月内仅四成抗凝!中国房颤注册研究
都说“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但近日中国房颤注册研究的一项分析表明,在发生脑中风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仅40%在3个月内开始口服抗凝药物。这项研究共对1085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进行了分析,患者均新发非致死性缺血性脑卒中。进一步分析显示,保险报销比例高、脑卒中前后房颤发作、脑卒中前应用口服抗凝药物,均增加了抗凝治疗的可能性。杨进刚阜外2023-09-22 11:31:13
0000十堰人民医院研究称:预测房颤复律后复发有新的标志物
此前研究发现,基质金属蛋白酶(MMP)与心血管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扩张型心肌病和心肌梗死等相关。近期,湖北省十堰市人民医院陈俊等在本刊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MMP-9还是持续性房颤复律后复发的独立预测因子。杨进刚阜外2023-08-06 10:28:54
0000医生值夜班影响心脏功能
整个社会的良好运转,离不开一些特殊行业的24小时待命。近日北美放射学会年会上报道的一项研究表明,即使是短期减少睡眠,也会影响心脏功能。在这项研究中,研究者就对20位身体健康、平均年龄为31.6岁的放射科医生进行了心脏磁共振成像研究,以了解24小时轮班对心脏功能的影响,期间受试医生平均入睡3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