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糖尿病患者停用二甲双胍,改用磺脲类有危险)
替换为磺脲类药物的患者的全因死亡率风险增加23%,心肌梗死的风险增加51%。
研究显示,患者应用二甲双胍血糖控制不佳,与坚持二甲双胍单药治疗相比,改用磺脲类药物,增加了心肌梗死、全因死亡率和严重低血糖的风险。
最常见的死亡原因是癌症(31%)、心血管疾病(31%)和呼吸系统疾病(10%)。
欢迎购买《GAP-CCBC精彩病例荟萃2018》
“很多疑难复杂病例,一个医生一生也只能见到一次。”而《GAP-CCBC精彩病例荟萃2018》就是这样一本书。
那到底是磺脲类药物有害还是二甲双胍有保护作用?作者分析指出,磺脲类药物与体重增加和低血糖有关,这可能增加了心律失常和心脏缺血风险。此外,不停用二甲双胍,则心肌梗死风险不增加或许提示二甲双胍可能具有保护作用。另一方面,或许与直接替换为磺脲类药物的患者需要更大剂量的药物有关。
使用磺脲类药物,无论是添加还是替换,与持续二甲双胍单药治疗相比,显著增加心肌梗死风险26%,全因死亡风险增加28%,严重的低血糖风险增加近7倍。
这项研究纳入77 138例年龄在40岁及以上的患者,起始时服用二甲双胍,共有25699例患者在研究期间增加或者转换为磺脲类药物。平均随访1.1年。
然而,与继续二甲双胍单药治疗相比,持续进行二甲双胍治疗时加入磺脲类药物并没有显著增加大血管事件。
来源:Sulfonylureas as second line drugs in type 2 diabetes and the risk of cardiovascular and hypoglycaemic events: population based cohort study. BMJ, 2018, 362: k2693.
近日,BMJ发布的英国临床实践研究数据表明,停用二甲双胍,替换为磺脲类药物增加2型糖尿病患者不良结局的风险。
研究者强调,心肌梗死和死亡率的增加是由二甲双胍转换为磺脲类药物导致的,不是在不停二甲双胍的前提下加用磺酰脲类药物。因此,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在加服磺脲类药物时继续二甲双胍比直接替换更安全。
新疆医科大学一附院马依彤:心梗介入术后院内死亡风险有新评分工具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马依彤等提出评估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冠脉介入治疗(PCI)术后院内死亡风险的评分工具—白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联合评分(COL-P评分)。白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STEMI患者体内炎症反应和血小板活性的强度,且血小板又为联系炎症反应和血栓形成的桥梁。阜外医院10年肺动脉肉瘤诊治经验:同期行肺动脉内膜剥脱术效果更好
有一种病,常常被误诊为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其实是一种源于肺动脉内膜的病,即肺动脉肉瘤。肺动脉肉瘤较为罕见且致死性极高,若不经手术治疗,中位生存时间仅1.5个月。早期确诊并彻底手术切除可获益,但是外科治哪种方式更优?阜外研究:室壁瘤有存活心肌者心原性死亡率高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张晓丽、杨易剑等研究发现,近40%的室壁瘤患者的室壁瘤部位有存活心肌,这类患者的预后较差,如合并室性心律失常,则预后更差,心原性死亡率高达38.5%。美国心脏协会建议:应对坐以待毙综合征,可考虑在工作中用这7种方法锻炼
体力活动不足是全球性的公众健康问题,每年有超过500万人因为缺乏体育活动而过早死亡。美国200多名学者提出“体力活动缺乏综合症”,又称“坐以待毙综合征”。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更多的运动,全球人都知道。然而,我们的工作经常需要我们每天坐8~10个小时,不管是在家、办公室或开车,仅有的能站起来的机会就是起床、吃饭、去洗手间。胡盛寿称未来心血管外科发展有5个趋势:患者至上、个体化定制、团队运行、跨界、科研创新
如今,对于心脏外科,或是最坏的时代,也或是最好的时代。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胡盛寿院士介绍说,在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大陆心脏手术总量一度以年均近10%的速度增长,但从2012年开始,心脏手术总量的增速明显趋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