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CC杂志连发三篇文章聚焦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移动医疗触手可及)
Michael还强调了移动健康技术与临床医疗广泛渗透和合作的重要性,对个体和社会均有潜在的好处。
Michael解释说,方兴未艾的移动医疗设备方便了房颤患者预防脑卒中、管理症状和减少入院,此外机器学习的出现也是加强可穿戴设备检测房颤的一种强有力的技术。
移动健康技术:在体力活动监测、健身以及监测房颤能露一手
体力活动监测和健身也是房颤一级预防的助力,有利于降低房颤负担和复发。
无独有偶,近期JACC也有三篇文章描绘了心血管病学的未来。作者认为,人工智能、数字化健康技术和移动技术将开启心血管防治新未来。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人工智能:有潜力渗透到临床科研很多环节
数字健康技术也很热。文章作者Abhinav Sharma等曾参与2016年数字健康智囊团,讨论了数字健康技术在医疗保健中的应用,以及发展和采用这些技术存在的问题和障碍。
作者表示,人工智能渗入心脏病学的下一步关键是将可应用的数据与技术与临床和商业用途相结合。从中短期了解可用的数据或算法中存在的缺陷,以推动人工智能在临床需求较高的领域开展应用。
来源:Reviews Examine How Digital, Mobile Advances WillDefine Future of Cardiology. ACC. Jun 04, 2018.
“大葛对话小葛”,“城市大脑”,“医生 人工智能的梦之队”,“腾讯觅影”……东方会人工智能医学论坛上,眼前一亮的新概念好似让人站在高高的山岗上,遥望未来,满怀期望。
欢迎购买《GAP-CCBC精彩病例荟萃2018》
“很多疑难复杂病例,一个医生一生也只能见到一次。”而《GAP-CCBC精彩病例荟萃2018》就是这样一本书。
其中解决方案包括开发创新网络以快速测试新革新、验证结果、提供有价值的费效比数据、与监管机构合作、与专业协会合作以确定其中需要数字健康技术填补的关键空白,以及扩大各种伙伴关系。
“直到如今,医学界才开始逐渐认识到医学在医院和诊所外的潜在重要性。” Michael指出,“应促进临床医生和患者利用移动健康技术,以改进心血管预防和管理。”
不过,当前掌握人工智能者,多为专业人员,未来应该增强临床医生和患者这方面的相关使用能力,使之易行广泛。
数字健康技术:更好地发现证据并开展循证医学证据为基础的医疗工作
Sharma表示,这些技术有助于促进和推动更多传统的随机临床试验,以弥补试验中投资巨大且复杂耗时的软肋。
就人工智能而言,作者Kipp W. Johnson等指出,人工智能很有潜力渗透到临床与科研很多环节,比如科学研究、发现患者、诊断以及治疗方面的选择。
智能手机几乎人手一部,Michael V. McConnell等的文章阐述了最新的应用移动技术的进展。
旅客筛查只能发现不到半数感染者!美研究称,大部分感染者症状不明显,且潜伏期长
为了限制2019-nCoV在全球的进一步传播,中国各个城市乃至其他国家均实施了入境旅客的筛查。但美国芝加哥大学学者发表研究称,新冠病毒感染很难通过旅客筛查有效检测出来,因为大部分感染者表现轻微,症状不明显,并且潜伏期很长。研究者称,任何时候,人群的流动会导致呼吸道病毒的广泛传播,旅客筛查虽然可以减缓传播,但不能有效阻止感染病例的进入。白大衣高血压,该吃药吗?Hypertention杂志述评
白大衣高血压是到医院血压升高,而动态血压或家庭血压正常的情况。白大衣高血压的概念最近已扩展到接受降压治疗的患者,即在医院测血压未控制,而诊室外血压得到控制的患者。近日,Hypertention杂志一篇述评文章指出,白大衣高血压约占普通人群的15%,占高血压患者的30%~40%。老年人中更常见,可能占到50%以上。如何判断超高危和极高危患者?【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
要点提示(1)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ASCVD)总体风险评估是血脂干预决策的基础。(2)推荐采用“中国成人ASCVD总体发病风险评估流程图”进行风险评估。(3)对<55岁且ASCVD10年风险为中危者进一步进行余生风险评估。(4)ASCVD10年风险为中危且余生风险不属于高危的个体,应考虑结合风险增强因素决定干预措施。杨进刚阜外2023-10-02 15:31:56
0001睡眠呼吸暂停,不增加房颤消融术后复发!阜外医院贾玉和等研究
经导管射频消融术是治疗房颤的一线手段,但是术后复发率达20%~30%。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在临床较为常见,这种病会不会增加房颤患者消融后复发风险?近日,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贾玉和、翟文轩、张天静等进行的研究回答了这个问题: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不影响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后的房颤复发率。杨进刚阜外2023-10-01 22:11:19
0000我国六成中老年人有多种疾病!柳叶刀子刊研究
柳叶刀子刊发表我国≥50岁中老年人调查发现,多发病发生率高达61.9%,在贫穷地区更为常见。该研究中的多发疾病包括11种疾病: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心脏病、中风、癌症、慢性肺病、消化系统疾病、肝病、肾病和关节炎。而且患多发病的比例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50-54岁的人群中,51.7%存在多发病,75岁及以上老年人中,68.5%存在多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