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客筛查只能发现不到半数感染者(美研究称,大部分感染者症状不明显,且潜伏期长)
首先,症状筛查取决于感染的自然史: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个体越来越可能出现可检测的症状。
来源:Katelyn M. Gostic, Ana C. R. Gomez, et al. Estimated effectiveness of traveller screening to prevent international 1 spread of 2019 novel coronavirus (2019-nCoV). medRxiv,preprint first posted online Jan. 30, 2020.
为了限制2019-nCoV在全球的进一步传播,中国各个城市乃至其他国家均实施了入境旅客的筛查。
研究者通过对新冠病毒流行病学和自然史进行初步估计的筛选数学模型,他们发现,即使在最好的情况下,这种旅客筛查模式只能检测到不到一半的受感染者。
潜伏期越长,受感染的个体就可能在更长的时间段随意旅行而不会被筛查出来。
但美国芝加哥大学学者发表研究称,新冠病毒感染很难通过旅客筛查有效检测出来,因为大部分感染者表现轻微,症状不明显,并且潜伏期很长。
鉴于此,中国和美国都建议,从疫区回来的民众必须隔离14天。这也是美国在过去 50年来第一次做出这样的决定。
其次,筛查取决于个体是否存在暴露风险因素。对于新冠病毒,到目前为止,针对特定风险因素的证据有限。
因此,研究者假设最多40%的旅行者会意识到潜在的暴露,并且少数人会诚实地自我报告有暴露风险因素,这导致基于人为询问的筛选方式效果不佳。
研究者称,任何时候,人群的流动会导致呼吸道病毒的广泛传播,旅客筛查虽然可以减缓传播,但不能有效阻止感染病例的进入。
研究者称,影响筛选效果的主要因素有两个:
研究者表示,上述两个因素导致旅客筛查无法有效筛查到受感染者,很可能漏掉了大部分的感染者,而筛查到的有发烧等明显症状的感染者仅仅是一小部分。
而筛查面临的一个主要挑战是,许多感染者在潜伏期内都会旅行,在潜伏期内,他们仍然是健康的,可以旅行,但同时最难被发现。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搭桥后双联抗血小板,喜忧参半!Meta分析
关于心脏搭桥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能否降低静脉桥血管移植失败风险,目前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8月9日,JAMA发表的一项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提示,心脏搭桥术后,与阿司匹林单药治疗相比,替格瑞洛与阿司匹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可显著降低静脉桥血管移植失败率,但同时也会增加有临床意义的出血事件发生风险。房颤卒中≤4天内启动抗凝安全!Circulantion研究
对于房颤患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开始服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的最佳时间点,没有基于证据的建议。Circulantion上发表的TIMING研究表明,早期(≤4天)启动新型口服抗凝药治疗并不劣于延迟启动。研究者认为,早期开始应用新型口服抗凝药是安全的,应考虑在符合新型口服抗凝药治疗条件的患者中进行急性二次卒中预防。中国慢病监测:我国近10%≥35岁成年人属心血管病高危人群
中国慢病监测项目组最新发布研究数据显示,我国≥35岁的无缺血性心血管病病史的人群中,缺血性心血管病10年发病风险高危者占8.5%,即他们未来10年发生缺血性心血管病的可能性≥10%。而且缺血性心血管病10年发病风险高危者在男性中的比例高于女性(12.1%vs4.9%)、农村地区高于城市(8.8%vs8.1%)。10年发病风险为中危和低危者比例分别为19.1%和72.4%。阜外学者称,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有新预后标记物
阜外医院赵雪艳、吴超等研究显示在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患者中,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水平随着NYHA心功能分级的升高而升高,可作为反映HOCM患者心功能严重程度的血浆标记物。研究数据显示,NYHA心功能Ⅰ级、NYHA心功能Ⅱ级、NYHA心功能Ⅲ级的GDF-15水平分别为659.2ng/L、1258.3ng/L、1344.2ng/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