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国心律协会首次联合发布共识(房颤有效抗凝治疗可降低痴呆风险)
共识指出,不论是医生还是患者,一定要正视心律失常和痴呆的相关性。对于房颤患者,即使没有发生卒中,其认知功能障碍和痴呆的风险也很高。
其他预防房颤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建议还包括:戒烟和防治高血压、肥胖、糖尿病和睡眠呼吸暂停等危险因素,预防房颤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的措施当然包括预防血管性痴呆或阿尔茨海默病的一般措施。
对于接受房颤消融的房颤患者,专家们指出,最近的一项房颤消融共识声明强调使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来筛查已经存在的血栓,此外有新的证据支持房颤消融期间不停用抗凝,这种做法可能会获得越来越多的认可。
另外,导管消融治疗房颤可能导致无症状脑梗死和潜在的认知功能下降。
目前还缺乏专门针对心律失常患者的认知功能的随机对照试验,该共识的大部分的证据都是来自观察性研究,以及随机试验的次要终点或专家的意见。
专家建议临床医生应注意识别房颤患者出现外观、行为或功能上的任何变化,并进行认知功能评估。
值得注意的是,房颤患者的无症状卒中风险是普通人的两倍,而这样的无症状卒中累积久了就会导致脑损伤和认知障碍。
因此,文件中的任何建议都未标注为绿色或红色,因为证据不足以支持医生们“应该这样做”或“不应该这样做”。所有建议都标有黄色,表明医生“可以做到这一点。”
该报告里列举了在大量人群中得到验证的12种常用的评估工具。此外,共识推荐MRI是评估认知功能的首选影像学检测方法。
据欧洲心律协会、美国心律协会、亚太心律协会和拉丁美洲心律协会首次联合发布的有关心律失常与认知障碍的最新专家共识,房颤患者通过口服抗凝药物可以降低痴呆风险。(点击看原文)
来源: Dagres N, et al. European Heart Rhythm Association(EHRA)/Heart Rhythm Society (HRS)/Asia Pacific Heart Rhythm Society(APHRS)/Latin American Heart Rhythm Society (LAHRS) expert consensus onarrhythmias and cognitive function: what is the best practice? Europace,
共识强调,当前,有效的抗凝治疗不仅预防卒中,还可以防止认知功能障碍。抗凝不足增加房颤患者的卒中和痴呆风险。并指出,新型口服抗凝药可能与华法林相比,减少认知功能障碍的效果会更好。
每年低血糖超5次,心血管事件风险增61%!490万糖尿病研究
近期,美国糖尿病协会2020科学年会上发布的一项研究基于490万名2型糖尿病患者的研究数据显示,与较少(低于5次)发生低血糖发作的患者相比,每年发生5次以上低血糖发作的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高出61%。频发(>5次)低血糖患者的心律失常、脑血管意外和心肌梗死的风险分别增加65%、38%和43%。研究发现,低血糖发作次数超过5次的患者多见于≥65岁老人和使用胰岛素的患者。葛均波:经颈动脉途径TAVR有一定优势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是目前热门的介入新技术,该技术也逐渐在我国推广开来。目前,TAVR的最主流入路途径为经股动脉,其次是经心尖和经锁骨下动脉,其他途径也有少量病例报道。颈动脉由于直接供血大脑,既往人们由于担心该途径可能导致脑部严重的并发症,所以较晚被尝试作为TAVR的入路,直到2013年才有经颈动脉途径TAVR。马长生解读2016 年欧洲心房颤动管理指南:20余项中国大陆研究被采纳
2016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欧洲心胸外科协会(EACTS)房颤管理指南在2012年ESC房颤管理指南的基础上汇总了近年来的重要循证医学证据,提出了以患者为中心的综合管理模式。值得一提的是,新指南引用了20余项来自中国大陆的临床研究数据,这标志着我国的房颤临床诊疗和科研技术实现了新的突破,也为亚洲地区房颤患者的个体化管理提供了新的证据。起搏器术后四分之一患者发生静脉阻塞!天津医科大总医院研究
天津医科大总医院张文娟、高洁等研究发现,在安装心律植入装置后静脉阻塞的发生率并不低。研究者指出,在设备更换、升级等手术中即使在无症状性静脉阻塞的患者中,应完善术前静脉造影评估静脉情况以确保手术的安全性。在这项研究中,25.3%的患者发生静脉阻塞,其中8.0%出现静脉狭窄,另外17.3%静脉完全闭塞。我国每244例冠心病,可找到1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阜外医院2.6万余例冠心病研究
阜外医院滕浩波、高岩等发表的一项纳入2.6万余例冠心病患者的研究发现,我国每244例冠心病患者中,就可筛查出1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但其中接受降脂药物治疗者不到七成,且无1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达标。研究显示,在纳入的2.6万余冠心病患者中,识别出109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检出率为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