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长生解读2016(年欧洲心房颤动管理指南,20余项中国大陆研究被采纳)
若房颤患者存在长期 OAC 治疗禁忌证时(如既往由不可逆原因 致危及生命的大出血),可考虑行左心耳封堵治疗。
而且新指南推荐对于适宜抗凝的房颤患者优先选择一种新型口服抗凝药物作为初始治疗,而非维生素K拮抗剂。
值得一提的是,新指南引用了20余项来自中国大陆的临床研究数据,这标志着我国的房颤临床诊疗和科研技术实现了新的突破,也为亚洲地区房颤患者的个体化管理提供了新的证据。
而且,新指南指出,出血风险评分高不应视为接受抗凝治疗的禁忌,而应对出血危险因素进行评估, 对可纠正的因素进行干预。
另外,新指南进一步提升了房颤导管消融在房颤治疗中的主流地位。对于部分有症状的阵发性房颤患者,综合评估患者的个人意愿、临床获益和治疗风险后,导管消融可替代抗心律失常药物,作为改善患者症状、预防房颤复发的一线治疗。
指南建议通过改良 EHRA 分级对患者的房颤症状进行量化,根据相应症状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决策。
2016 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 欧洲心胸外科协会(EACTS)房颤管理指南在 2012年 ESC房颤管理指南的基础上汇总了近年来的重要循证医学证据,提出了以患者为中心的综合管理模式。
来源:李景业,马长生. 以患者为中心的综合房颤管理模式—2016 年 ESC/EACTS心房颤动管理指南解读. 中国循环杂志, 2016, 31(suppl 2): 9-12.
新指南强调了以患者为中心的综合房颤管理模式。即由全科医生、心脏及房颤卒中专家、外科医生 共同构建专业诊疗团队,合理使用临床决策支持系统、房颤信息管理系统等工具,提供多种房颤治疗的选择方案,根据患者的意愿行个体化治疗,提高治疗的有效性和患者的长期依从性。
在卒中防治方面,新指南仍推荐根据 CHA2DS2-VASc评分系统预测房颤患者的卒中风险,指导抗凝治疗策略。
DNA新指南未对房颤患者的最佳心室率控制目标作出规定,仅指出除非因房颤症状需要更严格的心室 率控制,初始治疗时宽松的心室率控制(静息心率小于 110 次/分)是可以接受的。
在房颤症状评估方面,新指南对 EHRA 分级进行了改良,将原有的 2 级轻度症状进一步细分为 2a级和 2b级,其中 2a级指日常活动不受影响的轻度症状,2b级指日常活动不受影响但患者受房颤症状困扰的中度症状。
阜外医院研究发现:中国半数心梗患者出院后未按医嘱每天坚持服药,多数认为病已治好!未服药患者事件风险增3倍
5月7日,阜外医院国家心血管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商朴、郑昕和李静等在《美国心脏协会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我国约半数急性心梗患者在出院后未按医嘱每天坚持服药,这些用药依从性不好的病人,心血管事件风险增加了39%。任何药都没吃的患者,在出院后1年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增加了3倍。常吃高温烹调食物增加心血管病风险
为什么世界上有的种族或者身边某个家庭的成员心脏病发生率较高?近日,苏格兰爱丁堡大学学者开展的研究或有助于掀开其中之谜:烹调食物的温度过高或增加心脏病风险。而这种烹调习惯往往会聚集在某一部分人群中。Lancet最新中国疾病负担报告称:中国疾病谱发生重大变化,中风、缺血性心脏病和慢阻肺是国人三大杀手
6月24日,Lancet杂志在线发表了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梁晓峰等与美国华盛顿大学合作完成的最新中国疾病负担结果。报告显示,从1990年至2017年,中国居民疾病谱发生重大变化:年龄校正的中风死亡率下降33.5%,年龄校正的慢阻肺死亡率降低68.6%。杨进刚阜外2023-08-26 15:00:410003心衰治疗发展70年,可谓“大智大勇,披荆斩棘”!心脏病学教父Eugene Braunwald感慨
根据2021年中国心血管病医疗质量报告,我国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中,9.9%有心衰。关于心力衰竭诊治进展,心脏病学教父EugeneBraunwald近期认为,70年的心衰治疗史的发展,就如奥德赛一般凝聚了勇气、智慧和坚持。《奥德赛》是古希腊最重要的两部史诗之一,相传为盲诗人荷马所作。这部史诗是西方文学的奠基之作,充分表现了处于童年时期的人类发挥大智大勇、不屈不挠地战胜自然的积极进取精神。杨进刚阜外2023-09-27 08:51:08000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发现,中国每年近30万人因高胆固醇死亡,占死亡总例数的3.3%,山东、河南和河北是重灾区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杨静和周脉耕等分析了2013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中的中国人群数据,估算2013年因血总胆固醇升高而死亡者近30万人,占全部死亡的3.3%,死因主要是冠心病死亡。研究估计,高胆固醇血症对50~69岁者的影响最大,总体而言,高胆固醇使633.2万个中国人平均每人少活一个健康年。研究还发现,高胆固醇血症对男士的影响更大。男性因高胆固醇血症造成的健康损失是女性的2.3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