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梗后心衰该如何防治(中国共识)
(3) 心梗后心衰高危因素的防治:积极控制危险因素,如生活方式干预、戒烟,控制高血压、血脂代谢异常均可延缓心衰发作并延长生存期。
2020年12月,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组织相关专家,编写了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防治专家共识,内容涵盖心梗后心衰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诊断与治疗、预防和管理等各个方面。【下载全文】
(2) 心梗后心衰根据不同分类方法,可分为:早发心梗后心衰和晚发心梗后心衰;心梗后急性心衰和心梗后慢性心衰;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HFrEF)、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衰(HFmrEF)和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HFpEF),见表1。
(2) 评估:急性心衰可根据Killip心功能分级、Forrester血流动力学分级进行评估,慢性心衰可根据NYHA心功能分级方法进行评估。
要点 1:定义及分类
(1)出院后每2周、病情稳定后每1~2个月复诊一次,超声心动图每3个月复查一次。
(5) 慢性HFrEF患者出现失代偿和心衰恶化,如无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禁忌证,可继续原有的优化药物治疗方案。
要点6D:心梗后心衰的非药物治疗
(2) 心脏重构是心梗后心衰发生的基本病理过程。
(2) 预防心脏重构:阻断或延缓心脏重构是预防心梗后心衰的重要环节,所有心梗后患者均应长期服用β受体阻滞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治疗(Ⅰ,B);对不能耐受 ACEI 的患者,可应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类药物。
要点 6A:心梗后急性心衰的治疗
(1) 心梗后心衰的临床诊断,首先要明确心梗病史或明确影像学证据支持心梗的存在;其次,根据症状、体征、X线胸片、利钠肽检测和超声心动图明确心衰的存在;超声心动图是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的首选方法;另外,需排除其他原因导致的心衰(图 2)。
(2) 符合急诊血运重建指征的患者,应评估并行早期血运重建(Ⅰ,C)。
(4)血运重建策略需要心脏团队对患者的临床状况、冠脉解剖、预期的血运重建完整性、心肌存活能力、同时存在的瓣膜疾病和共病进行仔细评估后制定。
(1) 心肌细胞丢失是心梗后心脏重构和心衰发生的重要原因。
要点7:出院后管理
(2) 除非存在禁忌,所有心梗后心衰患者均应接受β受体阻滞剂、ACEI 或 ARB 治疗(Ⅰ,A)。
来源: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防治专家共识工作组. 2020 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防治专家共识. 中国循环杂志, 2020, 35: 1166-1180. DOI:10.3969/j.issn.1000-3614.2020.12.002
要点 6B:心梗后急性心衰的药物治疗
要点 6C:心梗后慢性心衰的药物治疗
(1) 心梗后急性心衰的治疗目标是稳定血流动力学状态,纠正低氧,缓解症状,维护脏器灌注和功能。
(3)经常规治疗病情无明显缓解者,可行短期体外膜肺氧合(ECMO)或心室辅助泵治疗。
(2) 使用血管扩张药物需注意血压,收缩压<90 mmHg的患者不建议使用血管扩张剂。

要点 4:诊断
(1) 国内外数据均显示,心梗后心衰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中国CREATE研究发现,ST段抬高型心梗(STEMI)患者心梗后7 d内心衰的发生率为19.3%。
要点 3:发病机制(图 1)
(1) 有液体潴留表现的患者应使用利尿剂(Ⅰ,C)。
(1)当急性心梗导致急性心衰伴血流动力学障碍、严重心肌缺血并发心原性休克,且不能由药物纠正时,可以给予IABP治疗(Ⅰ,A)。
(3) 对于急性心梗期的心衰患者,应谨慎使用正性肌力药物(Ⅱb,C)。左西孟旦能够改善心功能和血流动力学参数,但在生存预后方面的获益尚不明确 。

(2)患者应遵循医疗方案,保持良好心态,病情稳定后适当运动,可根据医疗条件和自身意愿选择相应的远程监控模式。
(6)心功能受到严重损害且其他治疗方法不适用的重度心衰患者,心脏移植可作为最后的选择。
(3) 心梗后凋亡及坏死的心肌细胞引起免疫损伤,触发严重的炎症反应,加重组织功能受损;同时,心梗后心排出量的降低引起神经内分泌系统激活,如反射性激活交感神经系统、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等;此外,心脏压力和(或)容量负荷增加,机械应力改变,也会直接导致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加重心脏重构,最终导致心衰。
(3) 对于NYHA心功能Ⅱ~Ⅲ级、有症状的心梗后HFrEF患者,若能够耐受ACEI或ARB,可考虑以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替代ACEI或ARB,以进一步改善预后(Ⅰ,B)。
要点 2:流行病学及预后
心梗是心衰最常见、最重要的病因之一。中国心梗后心衰发病率高,预后差。
(3) 慢性心衰急性加重者应寻找与处理诱因。
(2)符合适应证的患者,推荐给予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或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也可考虑给予机械通气(包括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气管插管和人工机械通气)或血液净化治疗。
(4) 血压急剧下降或出现低灌注表现时,可用血管收缩剂暂时提升血压,一旦症状缓解,立即减量乃至停用(Ⅱb,B)。
(1) 心梗后心衰为急性心梗后、在住院期间或出院后出现的心衰。
(5)经皮心室重建术是一项治疗左心室室壁瘤合并心衰患者的新技术,其临床应用价值有待进一步检验。
(1) 尽早实现心肌再灌注:及早开通梗死相关冠脉可挽救濒死心肌、缩小梗死心肌面积、减少心肌细胞的丢失,对于预防或延缓心衰的发生有重要作用,如早期药物或机械性再灌注治疗、球囊扩张治疗、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等。
(4) 心梗本身的规范化药物治疗:所有心梗患者都应接受抗栓治疗,并根据再灌注策略选择抗血小板治疗方案(Ⅰ,C),心梗后无禁忌证患者应常规使用β受体阻滞剂(Ⅰ,B)、ACEI 或ARB(Ⅰ,A)、他汀类药物(Ⅰ,A)。
要点 5:预防
(2) 心梗后心衰的发生显著增加患者短期及长期不良事件风险。日本急性心梗登记研究发现,在接受冠脉介入治疗的 STEMI 患者中,出院后第一年内发生心衰者的5年累积全因死亡(36.3% vs. 10.1%)、心衰住院(40.4% vs. 4.3%)、心血管死亡(19.1% vs. 3.3%),风险均明显高于未发生心衰的患者。
(4)对于NYHA心功能Ⅱ~Ⅳ级、左室射血分数≤35%、已使用ACEI(或ARB或ARNI)及β受体阻滞剂治疗、仍持续有症状的患者,可加用醛固酮受体拮抗剂(Ⅰ,A)。

(1) 利尿剂首选静脉用药,必要时可联合应用氢氯噻嗪或保钾利尿剂。
我国近800万人有房颤,超三分之一不知晓,仅6%抗凝!安贞医院马长生等最新调查
房颤很常见。近日,北京安贞医院马长生等发表全国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成人房颤患病率为1.8%,估计我国近800万人患有房颤。研究于2014~2016年对分别代表东北、西北、华北、华中、华东、华南和西南7个地理分区的吉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京、河南、江西、浙江、广东和云南等地的年龄≥45岁47841名居民进行了调查。杨进刚阜外2023-09-13 12:17:04
0000骨质疏松常与心力衰竭狼狈为奸
心脏与骨骼的关系或许很密切,可能保护好骨骼,就强壮了心脏。骨质疏松和心力衰竭好似风马牛不相及,但德国发表的一项对1万余人随访9年多的研究发现,有骨质疏松的人心力衰竭的风险高。在校正年龄、性别、吸烟、饮酒、体育锻炼、胆固醇水平、糖尿病以及体质指数等因素后,骨密度每降低1个标准差(19.1dB/MHz),心力衰竭风险增加23%。没有心肌梗死病史的患者这种表现更明显。阜外医院姚焰和张澍发表文章:临床心电生理进入全三维模式时代,阜外室上速消融辐射量仅相当于常人1年总辐射量
近期,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姚焰、张澍等撰文指出,我国临床心电生理已进入"全三维模式"时代。文中指出,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早在2008年就倡导低射线电生理技术及三维标测和导航的理念,对于冠状静脉窦放置途径,由采用固定弯电极导管的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上腔静脉途径,转为采用可调弯电极的股静脉-下腔静脉途径,不仅大大降低了电生理医生操作中的辐射风险,也减少了上腔静脉途径的各种严重血管穿刺并发症。韩雅玲和徐波等公布I-LOVE-IT 2研究亚组研究:置入可降解支架后6个月双抗治疗不劣于12个月
近日,由沈阳军区总医院韩雅玲院士和阜外医院徐波等在Circulation介入子刊公布了I-LOVE-IT2研究的双联抗血小板研究(DAPT)亚组分析结果。该研究结果显示,对于置入新型生物可降解西罗莫司药物涂层支架的患者,术后接受6个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不劣于双联抗血小板12个月。美国提出要建设心脏代谢中心!一站式服务管理糖尿病!
近期,美国有两家医疗中心提出了“一站式服务”来管理2型糖尿病患者的并发症,并计划将这一概念推广到心脏代谢中心联盟,希望到2022年底至少有20家中心参与。美国堪萨斯城Michael和MarlysHaverty心脏代谢高级研究中心的联合主任MikhailN.Kosiborod指出,2型糖尿病患者心脏、肾脏、心血管等多个器官受累,但得到的治疗却支离破碎。患者需要全面,多学科的管理。杨进刚阜外2023-09-13 13:07:05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