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滦研究(收缩压,120,mmHg增加死亡风险)
图1 男性(a图)和女性(b图)不同收缩压水平全因死亡风险
在收缩压<100 mmHg,100~119 mmHg,120~139 mmHg,140~159 mmHg,160~179和≥180 mmHg不同分组中,在男性收缩压100~119 mmHg全因死亡率最低,为3.7%;而女性,在<100 mmHg组全因死亡率最低为0.9%。
开滦研究一项对12万余受试者随访7年的最新分析显示,在校正混淆因素后,收缩压≥120 mmHg可显著增加死亡风险,但男女收缩压与死亡之间的关系有所差别。
该研究最终共纳入120182位受试者,平均年龄为50.6岁。随访7年期间,有5945人死亡,其中包括5520位男性和425位女性。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灵敏度分析显示,在相对健康的人群中,收缩压对全因死亡的影响在不同年龄、性别以及吸烟状态是不同的。在男性这种J型曲线关系,在≥60岁人群和不吸烟者仍存在;另外,在排除了高血压、糖尿病以及随访1年内死亡者后,男女这种差异依然存在。
未校正的Cox比例风险分析显示,全部人群中与收缩压在100~119 mmHg范围相比,收缩压≥120 mmHg显著增加全因死亡风险。校正后显示,收缩压≥120 mmHg和<100 mmHg均可显著增加死亡风险,这种结果或是男女比例相差过大所致。
此外,研究者认为,过低的收缩压或提示心衰或心脏收缩储备能力差。
在女性,140~159 mmHg,160~179和≥180 mmHg会分别增加1.44、1.63和2.31倍的全因死亡风险。
在校正多因素后分析显示,与收缩压在100~119 mmHg相比,在男性,收缩压<100 mmHg,120~139 mmHg,140~159 mmHg,160~179和≥180 mmHg会分别增加1.46、1.14、1.29、1.57和2.07倍的全因死亡风险。
来源:Li C, Chen Y, Zheng Q, et al. Relationship between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and all-cause mortality: a prospective study in a cohort of Chinese adults. BMC Public Health. 2018 ;18(1): 107.
研究显示,在校正相关因素后,收缩压与全因死亡在男性呈J型曲线,<100 mmHg或≥120 mmHg会显著增加全因死亡风险;在女性,≥140 mmHg全因死亡风险显著增高(图1)。
研究者指出,这提示在明确收缩压控制目标是,年龄、性别、吸烟等因素应该考虑在内。
搭桥术后使用β阻滞剂有争议!瑞典和阜外研究结论不一致
对于心脏搭桥术后的患者,目前指南建议:如没有禁忌证,所有患者均应服用他汀和抗血小板药物;左室射血分数降低、合并高血压或既往有心肌梗死病史的患者需要应用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抑制剂;既往有心肌梗死病史和(或)左室射血分数降低的患者则要服用β受体阻滞剂。住宅周围亮,甲状腺癌风险高!美研究
甲状腺癌是常见的头颈部恶性肿瘤,而近30年来发病率更是持续快速增长。近日,一项美国研究发现,夜间灯光较为明亮,增加罹患甲状腺癌的风险。究其原因,研究者认为,还是因为夜间灯光的暴露破坏了人体的生物钟。研究显示,与暴露在夜间灯光最低的人群相比,暴露水平最高的人群增加了55%的甲状腺癌风险。其中,夜间灯光对女性的影响高于男性,增加女性81%的风险,增加男性29%的风险,尽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大豆、坚果、水果和维生素C,可防斑块破裂!哈医大二院研究
一说饮食预防和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蔬菜水果豆类常常榜上有名,为什么这些食物有此“法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于波、林平等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掀开了其中可能的秘密。研究显示,大豆、坚果、水果和维生素C的摄入,可降低冠脉斑块易损性。也就是说,多吃点这些食物,可降低冠脉斑块的脆性。而吃得咸就坏事了,研究发现,与摄入钠最多的人,其冠脉发生易损斑块的风险是摄入最少的人的2.98倍。杨进刚阜外2023-09-27 16:56:50
0000长峰医院火灾致21人死亡 北京市:当务之急是全力以赴救治伤员
4月18日12时57分,北京丰台区消防救援支队接警:北京长峰医院住院部东楼发生火情。接警后,消防、公安、卫健、应急等部门即赴现场处置。13时33分,现场明火被扑灭。15时30分,现场救援工作结束,共疏散转移患者71人。截至当日18时,经转院救治无效,21人不幸死亡。被烟熏黑的窗户口(央广网)健康号2023-04-19 13:55:070000协和研究称,我国高尿酸血症患病率为13%
北京协和医院学者开展的一项全国性研究表明,我国人群中高尿酸血症患病率为13%,男性中高达18.5%,明显高于女性(8.0%)。在65岁以下男性中,高尿酸血症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降低,到65岁以上才又升高。而在≥35岁的女性中,高尿酸血症患病率随年龄增长一直升高。研究者认为,这可能与性激素的相互作用有关。就地域来说,南方地区和农村的高尿酸血症患病率高于北方地区和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