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支架后一年又有血栓(原来有这些特点)
另外,Logistic分析表明,停用抗血小板药物、较高NT-pro BNP及hs-CRP水平都是极晚期支架内血栓发生的潜在独立危险因素。这提示,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积极改善患者心功能有预防作用。
他们发现,发生极晚期支架内血栓的患者临床表现危重,若坚持抗血小板治疗、改善心功能或有助于极晚期支架内血栓的形成。
研究者介绍说,支架相关的新生动脉硬化与自然动脉硬化的进程不一致,除了胆固醇、血糖等全身代谢因素之外,支架置入节段管腔的炎症反应加剧、内皮功能不全等也是重要的原因。
再比较发现,极晚期支架内血栓组中近1个月停服抗血小板药物的人较多(38.1% vs 13.2%)。
其中极晚期支架内血栓的定义为,冠脉介入术后1年以上,诊断ACS并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支架置入段管腔存在血流受阻的血栓形成。极晚期支架内再狭窄定义为,冠状动脉介入术后1年以上,诊断ACS并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支架置入段管腔的>50%的狭窄。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在这项研究中,共纳入了21例因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入院并经冠脉造影证实有极晚期支架内血栓的患者,和同时期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极晚期支架内再狭窄的ACS 患者共38例。
研究者强调,较高的hs-CRP可作为极晚期支架内血栓的潜在临床预测因素之一,值得引起重视。
解放军总医院张丽伟、陈强等进行的研究回答了这些问题。
在病程演变方面,极晚期支架内血栓组的肌钙蛋白I(TnI)峰值、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 BNP)峰值水平显著升高,左心室射血分数也显著降低,而白细胞、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这些传统炎症应激指标也显著升高。
来源:陈强,沈东,黄党生,等. 极晚期支架内血栓与支架内再狭窄患者的临床对比分析. 中国循环杂志, 2017, 32: 1056-1059.
这均提示,极晚期支架内血栓组患者比再狭窄患者的血栓负荷更重,心肌缺血范围更大,心功能受损更严重。
得了冠心病,放了支架后,结果1年或者多年后置入支架处又有血栓形成,即形成所谓的极晚期支架内血栓。这些患者与发生极晚期支架内再狭窄的患者一样吗?哪些患者容易发生?
裸支架和药物支架有影响吗?研究者介绍说,有研究显示可降解涂层药物支架与永久涂层药物支架与金属支架两年随访期内的极晚期支架内血栓发生率相当。
研究显示,虽然两组人年龄、性别、既往高血压、糖尿病、心肌梗死病史、吸烟史、既往介入病史等,以及超声心动结构、血脂、血糖、肌酐等代谢指标,相比之下均无差异,但有极晚期支架内血栓的患者多以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起病(61.9%),而极晚期支架内再狭窄者则变现为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100%)。
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老年患者围手术期心血管药物管理的四点专家建议
为了让老年患者更安全接受手术治疗,围手术期心血管药物管理要注意哪些事项?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及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医学教研室制定的《老年患者术前评估专家建议》可给予临床医生以参考。1.β受体阻滞剂的应用,建议:(1)因心绞痛、冠心病二级预防、心力衰竭、有症状心律失常或高血压等强适应证而正在使用β受体阻滞剂者,围术期应继续使用。SGLT2i很火,但尚无减少心血管死亡证据!美国心衰大咖的六个SGLT2i经验
近期,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风头正劲,可预防心衰及延缓心衰进展,已成为心衰核心用药。近期,领衔开展EMPEROR等里程碑式研究的美国贝勒心脏和血管研究所著名心衰专家MiltonPacker教授总结出SGLT2i治疗心衰的六大经验教训。1、SGLT2i的主要益处是预防心衰事件,尚无减少心血管死亡的证据。≥80岁老年人血压管理专家共识:降低血压不宜<130 /60 mmHg
近期,中国老年医学学会高血压分会发布了2015年《高龄老年人血压管理专家共识》。《共识》中列出了高龄(≥80岁)高血压患者的八大特点,并提出了有的放矢的降压策略,以期提高我国80岁以上高龄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达标率。高龄高血压患者八大特点(1)以收缩压升高为主,因此更应该强调收缩压达标。(2)脉压大,而脉压大预示痴呆风险增加。无症状房颤,危害更大!甘肃学者研究
房颤患者中,如果无症状,是否预后更好?近日,甘肃金塔县人民医院胡耀武等进行的研究发现,无症状性房颤患者并不少见,而且其心血管死亡率高于症状性房颤患者。研究中,无症状性房颤患者约占28.6%。与症状性房颤患者相比,无症状性房颤患者的平均年龄更大,男性比例更高,CHA2DS2-VASc评分更高,左心房前后径更大,入院心率更慢,血红蛋白和白蛋白水平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吃鱼,可护脑!法国研究
脑血管病变,会增加血管性痴呆和脑卒中的发生风险。而一项法国研究表明,多吃鱼有助于降低这种风险。这项研究共对1623例65岁以上无脑卒中、心血管病或痴呆病史者进行了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同时这些参与者还填写了一份有关饮食习惯的问卷。研究显示,那些经常吃鱼的人,其脑血管病变要比不怎么吃鱼的人要少。其中,这种关联在65~69岁人群中最为明显,在75岁以上人群就无显著相关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