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岁老年人血压管理专家共识,降低血压不宜,lt,130,60,mmHg)
高龄高血压患者八大特点
(2) 脉压大,而脉压大预示痴呆风险增加。
《共识》指出,对于活动不便的高龄患者,家庭自测血压更为重要。建议采纳血压≥135 /85 mmHg 作为家庭诊断高血压的标准。鉴于高龄人群动态血压与诊室血压差距大于80 岁以下人群。针对80或80 岁以上高血压患者24 h 动态血压参考值尚不确定。
(7) 白大衣高血压不少见。
(4) 血压波动大。高龄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更易随情绪、季节、温度、体位的改变、进餐等而出现明显波动。
(4) 应平稳降压,避免过快降低血压,3个月内血压达标。
起始药物治疗的血压水平: ≥160/90 mmHg。
《共识》指出,小剂量单片复方制剂如ACEI /利尿剂、ARB /利尿剂、ACEI /长效钙拮抗剂、ARB /长效钙拮抗剂、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片等有助于提高患者依从性
近期,中国老年医学学会高血压分会发布了2015年《高龄老年人血压管理专家共识》。《共识》中列出了高龄(≥80岁)高血压患者的八大特点,并提出了有的放矢的降压策略,以期提高我国80 岁以上高龄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达标率。
(3) 昼夜节律异常。多表现为夜间血压下降,甚至夜间血压不降反较白天升高,靶器官损害增加
此外,高血压合并心肌梗死、慢性心力衰竭或心律失常的患者,若无禁忌证,可加用β 受体阻滞剂。伴发有症状的良性前列腺增生的男性患者,亦可以选用α 受体阻滞剂。
(1) 以收缩压升高为主,因此更应该强调收缩压达标。
来源:中国老年医学学会高血压分会. 高龄老年人血压管理中国专家共识.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5, 20: 401-406.
(6) 并存多种危险因素和慢性病;
降压药物的选择及注意事项
(8) 继发性高血压不少见
降压目标值
清晨高血压患者,应选用平稳、长效的降压药物,并根据血压特点选择用药时间。发生餐后低血压的患者,应避免诱因( 如进食过饱、高碳水化合物餐等) ,并考虑调整治疗用药。
治疗过程中,应密切监测血压( 包括立位血压) 并评估耐受性。
《共识》建议,高龄高血压患者治疗前,首先由接诊医师综合考虑其健康状况、并存疾病、多重用药风险以及依从性,继而决定是否开始药物治疗。治疗过程中,密切监测血压,并关注降压治疗对患者的影响和耐受性,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对于暂不适合药物治疗的患者,可选择生活方式干预,并监测血压,定期随访,再次评估。
(5) 假性高血压。假性高血压可导致降压过度,导致收缩压过低,进而引起跌倒、衰弱等不良预后。
(2) 合并心、脑、肾并存疾病的患者,首先将血压降低至< 150/90 mmHg,若耐受性良好,则进一步降到< 140/90 mmHg。
《共识》建议使用小剂量单药作为初始治疗,避免血压过低。且应选择平稳、有效、安全、不良反应少、服药简单、依从性好的降压药物。若单药治疗血压不达标,推荐小剂量联合用药。
(1) 不合并临床并存疾病的高龄患者的血压目标值<145~150/90 mmHg。
(3) 高龄患者血压不宜低于130/60 mmHg。
在季节交替、遭遇极端天气或外出旅行时,应该密切监测血压,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合适最好!好胆固醇不能太高或太低!Stroke杂志开滦研究新分析
开滦研究一项新分析发现,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与脑卒中险之间的呈U型关系。平均HDL-C水平较低或较高均与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险增加。研究纳入了开滦研究中无卒中、心梗或癌症病史的96258人,平均年龄51.5岁,并在2006年、2008年、2010年、2012年、2014年和2016年重复检查了HDL-C。在10.7年的中位随访期间,发生了5012例卒中事件。这些情况应急诊再灌注!急性冠脉综合征需要新分类
目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分类主要取决于心电图上ST段变化。因ST段抬高提示急性冠状动脉闭塞,对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需要紧急冠脉再灌注治疗,而对于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通常不建议所有患者采用紧急冠脉再灌注治疗。杨进刚阜外2023-10-04 08:21:41
0000澳学者称,孩子将来胖不胖,先看妈妈胖不胖和教育程度
根据澳大利亚最新研究,有三个简单的因素可以预测孩子到青春期时是否可能超重或肥胖,除了孩子本身的体重指数(BMI),还包括母亲胖不胖和教育水平。这项发表在《国际肥胖杂志》上的研究发现,这三个因素可以预测各种体型的儿童是否在14~15岁时出现体重问题,准确率约为70%。河南儿童心脏中心国内率先开展非体外循环经腋下微创封堵室间隔缺损
河南省儿童心脏中心范太兵等通过研制中空导引探条,在国内率先开展非体外循环下经腋下途径微创封堵室间隔缺损的研究,让这项手术实现更微创、更美观。近期他们发表经腋下途径微创封堵室间隔缺损的8个月随访结果:无新发主动脉瓣反流、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封堵伞脱落以及近期死亡。Lancet子刊:身高每增6.5cm,心血管死亡降6%,癌症死亡风险增4%
你知道吗,虽然身高多由遗传因素决定,但近几十年来人类确实越来越高大,也就是说孩子们长大后要比父辈高出许多,而其中荷兰人的身高增加最多,他们要比150年前的祖先高出20厘米。不过长得高到底好不好?近日一项由德国糖尿病研究中心和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研究人员进行的研究表明,身材高大的人,心血管病和2型糖尿病的发生风险降低,但罹患癌症的风险增高。杨进刚阜外2023-07-30 10:40:44
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