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儿童心脏中心国内率先开展非体外循环经腋下微创封堵室间隔缺损
研究者称,目前尚不能完全确定右侧腋下途径微创封堵术的适应证和禁忌症,根据他们的早期临床经验,该术式适用于单纯的膜周部VSD,年龄≥6个月,VSD右心室侧出口直径为2.5~8
mm。不适用于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者、有明显主动脉瓣反流者、有溶血或血栓性疾病者和有特殊金属过敏史者,如在术中出现恶性心律失常或新发明显瓣膜反流者也要暂停该手术,转为体外循环手术。
122例膜周部VSD患者中119例封堵成功,成功率96.6%。
近期他们发表经腋下途径微创封堵室间隔缺损的8个月随访结果:无新发主动脉瓣反流、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封堵伞脱落以及近期死亡。
河南省儿童心脏中心范太兵等通过研制中空导引探条,在国内率先开展非体外循环下经腋下途径微创封堵室间隔缺损的研究,让这项手术实现更微创、更美观。
围手术期有4例(3.4%)术后残余分流,有2例分别于术后1个月和3个月自愈,4例均为膜周部VSD,研究者分析原因是封堵器选择偏小,另外膜部瘤可能有多个分流口,未能完全封堵。另外,根据经验一般直径小于1.5mm,分流速度小于2.5 m/s的细小分流一般可以自行闭合。
cm的切口,经第4肋间进胸,于右心房表面缝荷包,穿刺,在食管超声引导下,插入中空探条,经三尖瓣入右心室,再将探条对准或穿过室间隔缺损入左心室,沿探条送入导丝,再送入输送鞘管建立输送轨道,常规释放封堵器。
另外,使用型号过大的封堵器是导致房室传导阻滞的主要因素之一。研究者表示,在TEE引导下经胸微创封堵技术易于重复操作,他们选用与VSD直径相同或仅增加1mm 的封堵器,如果存在残余分流,然后再更换大的封堵器,这样就减少了使用过大封堵器的可能性。
mm,VSD上缘距主动脉瓣≥2
cm),易于操控,且走行距离短,对VSD边缘或相邻组织的损伤小,进而减少了房室阻滞的发生。
研究者分析,改良的输送系统装置短小(长度仅20~30
来源:宋书波,范太兵,李斌等.经右侧腋下途径微创封堵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临床经验和近期随访结果.中国循环杂志, 2016, 31: 272.
研究者为122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3岁左右的患儿实施了经右侧腋下途径的微创封堵术,患儿的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大小2.5~7.0(3.8±0.8)mm。
本组病例无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发生,围术期有16例(13.4%)出现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患者取左侧卧位,沿右腋中线在第3至第4肋骨之间做约2~3
中国CDC研究称,农村脑外伤死亡远高于城市,车祸中行人脑外伤死亡率比例高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周脉耕教授等在《PLoSMedicine》杂志上发文指出,脑外伤是我国严重的公共卫生威胁之一,应考虑将脑外伤提到优先重视的公共卫生问题上来。研究显示,2006-2013年,我国的脑外伤死亡率处于相对平稳但较高的水平,每年每十万人中,就有13~17人因脑外伤死亡。这一水平与美国、欧洲和德国接近(每十万人中11.5~17人死于脑外伤)。杨进刚阜外2023-08-10 10:40:51
0000股动脉斑块,也可预测心血管事件!JACC研究
已有研究表明,如果超声发现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事件的风险高。近日,JACC上一项研究提示,与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相比,超声测量的斑块大小显著提升了10年心血管病事件风险的预测能力,同时分叉处的动脉斑块也与心血管事件风险增加相关。研究发现,股动脉斑块的预测价值优于颈动脉。股动脉斑块的体积和最大厚度的预测能力优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心梗患者出院后严格药物治疗,可降低死亡率!美国研究称,每多遵守一项指南建议,死亡风险降低8%-11%
根据发表在《美国心脏协会杂志》上的最新研究,在心肌梗死患者出院后30天和90天内遵守指南推荐的二级预防药物治疗,控制心血管危险因素控制和生活方式改变,最多使长期死亡率降低43%。研究发现,遵循任何一项指南推荐都有生存获益。遵循的建议越多,获益越大!与遵循最少建议的患者相比,每多遵守一项指南建议,死亡风险降低8%-11%,而遵循所有指南建议的患者死亡率降低39%-43%。血压袖带不能“一刀切”,胖人使用小袖带易误诊!美国研究
要想准确测量血压是个有讲究的事情,比如近日一项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学者进行研究发现,仅裹袖带就不是那么简单,“一刀切”的常规尺寸袖带会使得血压测的很是不准。在这项研究中,超过40%的人肥胖(体重指数≥30kg/m2)。对于需要小号成人袖带(基于中臂周长)者,常规尺寸的成人袖带会导致血压读数偏低3.8/1.5mmHg。融化左室血栓,新型抗凝药优于华法林!安贞医院研究
左心室血栓是心力衰竭的常见并发症。既往对于左心室血栓的治疗,常规采用华法林。现在越来越多的左心室血栓患者倾向于选择新型抗凝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姚艳等研究显示,心力衰竭合并左心室血栓患者应用新型抗凝药,3个月时左心室血栓完全溶解率近70%,与华法林疗效相当,且出血并发症相对较少。研究纳入心力衰竭合并左心室血栓患者100例,按患者意愿分为新型抗凝药组(n=42)和华法林组(n=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