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让主动脉支架更加个体化?华信医院3D打印动物实验研究
随着老龄化进程及高血压患病率的居高不下,主动脉病变“水涨船高”,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也广泛应用,但是临床上使用的支架普遍对血管的几何顺应性较差,进而导致部分病例存在内漏或支架源性新发破口等并发症。
那么,应用3D打印来个个体化主动脉覆膜支架结合改良输送系统治疗主动脉扩张性疾病可行否?
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唐峰、黄树杰等动物实验研究发现,这在技术上是可行的。
研究者将6只实验用猪随机等分为个性化支架组和标准化支架组,获取主动脉 CT 血管造影图像并用 3D 打印技术制作个性化及标准化直筒型主动脉覆膜支架,同时制作相匹配的输送系统并完成支架腔内精准置入。
术后 1 个月造影显示,个性化支架组均无移位及内漏,标准化支架组1只实验猪发生不可纠正的I型内漏。

为明确个性化支架对靶血管的血流动力学是否产生影响,研究者还对置入术后降主动脉以及覆膜支架内各部位进行了动态血压测量,结果显示,两组实验猪支架术后主动脉各位置血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这表明个性化支架能较好贴覆主动脉管壁,而未造成主动脉缩窄或扭折。
此外,病理结果未见两组实验猪血管内膜损伤。
研究者介绍,该研究通过 3D 打印及可控沉积技术设计制作个性化支架,3D 打印的优势在于覆膜与支架的一体化塑形和融合,并获得了对弯曲血管几何的顺应特性;可控沉积技术可辅助控制 3D 打印喷头的方向及打印厚度,以更高效和精确的制作个性化支架模型。
研究者还在现有捆绑式支架释放系统上进行改良,于支架顶端固定可显影限位环,结合大弯侧限位释放导丝,确保覆膜支架于冠状面、矢状面均契合降主动脉几何结构。
实验结果显示该定位技术可行并且安全,实现了个性化支架的弯曲方向与降主动脉方向一致。
不过研究者也指出,还有待今后研究中扩大样本量并延长随访时间,来进一步明确安全有效性。
来源:黄树杰,龙安妮,王迁,等. 基于3D 打印技术的个性化主动脉覆膜支架的动物实验研究. 中国循环杂志, 2020, 35: 390-394.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防心血管病,晚餐要有讲究!哈尔滨学者研究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我们每天吃的食物重量、质量和主要营养素来源都与心血管病有关,进餐的时机也很关键。哈尔滨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研究人员利用2003~2016年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调查中近2.8万人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与早餐相比,晚餐如果吃太多低质量的碳水化合物(如细粮)和动物蛋白,会显著增加心血管病发生风险,而如果晚餐吃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则有利于降低心血管风险。午睡超90分钟,易血压高!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
既往多项研究发现,中午小憩对身体有好处,但不能睡太长时间。比如,广州学者发现,午睡超1小时,死亡风险会增加;中南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学者则分别发现,午睡超过90分钟会增加代谢综合征和中风风险。近期,一项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研究的新分析提示,在中老年人群中,与不午睡的人相比,每天午睡≥90min的人患高血压的风险明显增加。尿酸升高越早,越不利!开滦研究新分析
目前,高尿酸血症被认为是心梗和全因死亡的危险因素之一。开滦研究一项新分析发现,血中高尿酸的累积暴露增加,心梗与死亡风险也增加。而在累积暴露量相同的情况下,较早出现高尿酸血症的人,心梗和死亡风险更大。这说明,早期控制好高尿酸血症非常重要。该研究从开滦研究中纳入53463名基线无心梗居民,这些人于2006~2010年期间接受3次检查。药物涂层球囊治疗冠脉小血管病变优于普通球囊!JACC子刊发表韩雅玲等研究
冠脉小血管病变置入支架后,支架内再狭窄、血栓形成以及远期不良事件的风险较高,且支架到位及植入的难度较大,药物涂层球囊为小血管病变的治疗提供优选方案,代表了“介入无植入”创新理念。杨进刚阜外2023-09-27 14:42:34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