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C2017,牟建军,限盐,与,限糖,应作为心血管病预防二重奏)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含糖饮料的摄入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在青少年中尤为突出。
研究发现,果糖诱导高血压与盐诱导高血压的机制和代谢异常方面有诸多相似之处,如促进钠水重吸收,导致内皮功能损伤与脂等代谢障碍,刺激交感神经慢性激活、胰岛素抵抗、炎症、氧化应激等。
中华预防医学会新近发布了《健康生活行为指导建议:减少儿童青少年含糖饮料摄入》倡议,倡导儿童每天足量饮用白开水,科学选择无糖(每100 ml 饮料中含糖量低于0.5 g)、低糖 ( 每 100 ml 饮料中含糖量低于 5 g)饮品,减少“添加糖”、“隐形糖”的摄入。这对于我国人群慢性病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欢迎购买图书《中国心血管病报告 2016》
由于果糖是常见糖份中最甜的,因此果糖及含果糖的糖通常被添加到食物或者饮料中。蔗糖(50% 葡萄糖 50% 果糖)和高果糖玉米糖浆(45%葡萄糖 55%果糖)成为食品加工中最常见的添加糖。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牟建军认为,限盐和限糖对于我国人群慢性病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在积极限盐的同时也需要限制添加糖,特别是果糖的摄入。
有研究报道,日常糖份占总能量10%~25%的患者比占10%的患者心血管死亡增加30%,而糖份占25%以上的患者,相应风险增加3倍。
添加糖是用作食物加工和制备中相关成分的所有糖,以及单独食用或添加到食物中的糖。
这些机制造成高血压以及心血管疾病发生。且研究发现盐与果糖之间有协同作用。
因此,当今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流行,添加糖尤其是果糖作用不容忽视。
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15年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9省市3~18岁儿童青少年碳酸饮料的消费率为 39.5%,日平均消费量是 22.1 ml。
而近年来,由于政策性限盐措施的实施,为维持食物的口感等原因,添加的糖份和油脂类用量在增加。因此人们日常摄入了更多的添加糖,而由此造成肥胖、糖尿病、血脂异常以及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增加。
2016年新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控制添加糖的摄入量,每天摄入不超过50 g,最好控制在25 g以下。
全球心血管病死亡中,每年有165万例归因于过多钠盐摄入。目前世界多个国家及组织都将限盐作为防治高血压和心血管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最新Meta分析:GLT-2抑制剂改善心血管预后最好,DPP-4抑制剂无证据
近年来,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等新型降糖药物对心血管预后的影响成为医学界的热门研究点。中山大学学者发现,粮食吃得少,房颤风险高
近日,据HealthDay报告,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庄晓东等开展的一项研究提示,碳水化合物摄入量长期较低的人,可能更容易出现房颤。该研究显示,与碳水化合物摄入量适度(碳水化合物热量占总热量比例为45%~52%)的人相比,长期摄入量较低(总热量占比不足45%)的人发生房颤的风险增加了18%。研究者还发现,不论用哪种蛋白质或脂肪替代碳水化合物,房颤发生风险均升高。FREEDOM研究8年随访:糖尿病多支病变搭桥优于介入,年轻患者获益显著
FREEDOM研究后续随访近8年的数据显示,对于合并糖尿病的多血管血管病变患者,冠状动脉旁路手术(CABG)优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目前,对于这这类患者,指南已经明显地倾向于CABG而不是使用药物洗脱支架(DES)进行PCI,但是一直缺乏长期随访的数据,直到这项FREEDOM研究中位随访7.5年的生存数据发表。常吃花生,还能让人聪明?
不久前发表的一项日本研究表明,吃花生有助于预防中风和心脏病。9月20日,一项为期6个月的随机对照研究提示,对于健康年轻人来说,经常吃烤花生或花生酱,还能改善记忆力和缓解压力。该研究还发现,花生的这种作用可能与花生多酚摄入量以及粪便中短链脂肪酸、超长链饱和脂肪酸水平升高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