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外医院赵世华等质疑欧美心尖肥厚型心肌病诊断标准
研究入选了60例临床和心电图改变而高度怀疑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患者,并与健康志愿者作对照。
近日,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陆敏杰、赵世华等通过心脏核磁共振发现,临床见到的部分胸前导联深倒的T波但室壁厚度<15 mm的患者,可能是早期的心尖肥厚型心肌病。
对于高度怀疑为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患者,若心尖部厚度并未达到15 mm的话,仅仅需要密切观察,预后相对较好。
这一结果也质疑了既往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标。2011年AHA/ACC制订的“肥厚型心肌病诊断治疗指南”和2014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发布的相关指南均以左室壁厚度≥15 mm为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标准。
来源:Wu B, Lu M, Zhang Y, et al. CMR assessment of the left ventricle apical morphology in subjects with unexplainable giant T-wave inversion and without apical wall thickness ≥15 mm. Eur Heart J Cardiovasc Imaging. First published online: 29 March 2016.
作者指出,正常人左室壁各部位的厚度并不完全一致,存在自基底部向心尖逐渐变薄的趋势。如果左室壁逐渐变薄的趋势消失,或心尖部厚度超过心室中部的厚度,可能是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最初表现。
作者认为,心尖部最薄,如果与室间隔肥厚型心肌病使用同样的诊断标准,就可能造成早期或轻型患者的漏诊。这样的患者还可能被怀疑为冠心病等而反复就诊,接受各种有创检查,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很多疑难复杂病例,一个医生一生也只能见到一次。”而《GAP-CCBC精彩病例荟萃2015》就是这样一本书。
作者认为,室间隔的厚度大于左室游离壁,因此采用同一标准诊断所有节段的心肌增厚可能并不恰当。如能排除其他任何引起类似变化的因素,这类患者应属于早期心尖肥厚型心肌病。而超声心动图不能诊断这种早期的心尖肥厚型心肌病。
【一生可能只见一次的病例】
学者发明精确溶栓再灌注方法
王禹、农京国等尝试在急性STEMI患者行直接PCI术中采用冠状动脉内逆向精确溶栓术,与血栓抽吸术相比,具有相似的安全性,还可减少无复流的发生并能改善左心室心功能。冠状动脉内精确逆向溶栓术的特点是经微导管在血栓尾部开始注射尿激酶,以期形成逆血流方向(从血栓尾部至头部)精确溶解血栓的过程。新型双抗治疗外周动脉疾病安全有效!【ACC 2020】最新研究:利伐沙班联合阿司匹林降低症状性PAD的术后风险
美国心脏病学院/世界心脏病大会(ACC/WCC)公布的一项研究显示,对于接受血运重建的外周动脉疾病患者,与单独服用阿司匹林相比,新型双抗治疗(阿司匹林联合小剂量利伐沙班)可降低15%的严重肢体不良事件和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同时颅内出血或致命性出血并未增加。杨进刚阜外2023-09-02 17:55:560000运动是防高血压良药!阜外医院研究
我国心血管病死亡者中,至少50%与高血压有关。怎么远离高血压?近日,阜外医院顾东风等进行的一项全国性研究表明,提高和维持身体活动不仅可防高血压,有高血压的人,还有降压功效,当然后者需要更高强度的身体活动。研究显示,对于血压正常者,与身体活动最少者相比,身体活动最多的人今后发生高血压风险降低了19%。如果有高血压,体力活动最多者,高血压进展风险降低了13%,而高血压缓解的可能性增加了17%。南京CDC研究:多吃蔬菜可降低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患者死亡风险
南京市疾病防控中心ShiZ等对近3000人追踪10年的研究发现,不论是糖尿病还是糖尿病前期均会增加死亡风险,而多食蔬菜则会降低风险。研究显示,在校正人口学特征以及生活方式等后,糖尿病会增加2.69倍全因死亡风险,1.97倍心血管病死亡风险。而处于糖尿病和正常血糖之间的状态,即处于糖尿病前期,也会增加83%的全因死亡风险。吃饭有三个坏习惯!日本研究
日本学者进行的一项近20万人的研究显示,吃东西狼吞虎咽、晚饭后或睡前吃零食、不吃早饭三个坏习惯会增加糖尿病风险。这项研究发现,得糖尿病的人,吃东西快,晚饭后还吃零食、睡前吃零食和不吃早餐的比例均比不得糖尿病的比例高。就吃东西快慢而言,吃得快者在20年后体重增加多,在1年内体重波动大(≥3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