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有三个坏习惯(日本研究)
即使在考虑年龄、体重、体重变化率、血压、吸烟和饮酒等因素后,吃东西快的人,得糖尿病风险依旧存在。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这项研究发现,得糖尿病的人,吃东西快,晚饭后还吃零食、睡前吃零食和不吃早餐的比例均比不得糖尿病的比例高。
好的进餐习惯有利健康在另一项纳入6万人的日本研究也有体现:细嚼慢咽、饭后少吃零食且饭后两小时内不要躺倒睡觉,均有助于减肥且保持腰部细细。
欢迎购买《中国循环杂志》指南增刊和《GAP-CCBC精彩病例荟萃2019》!
《中国循环杂志》指南专刊,邀请来自国内各相关领域的资深专家,对过去一年近 30 个重要指南进行了详尽解读,愿能为广大心血管医生带来新知识、新理念、新思维。点击查看内容
进一步分析可见,吃得快是诱发糖尿病的独立因素。
对于早餐而言,一些研究表明,早餐会对血糖产生全天连续性影响,尤其是午餐和晚餐的餐后血糖。
[2] Hurst Y, Fukuda H. Effects of changes in eating speed on obesity in patients with diabetes: a secondary analysis of longitudinal health check-up data. BMJ Open, 2018, 8(1):e019589.
就吃东西快慢而言,吃得快者在20年后体重增加多,在1年内体重波动大(≥3 kg)。
来源:
日本学者进行的一项近20万人的研究显示,吃东西狼吞虎咽、晚饭后或睡前吃零食、不吃早饭三个坏习惯会增加糖尿病风险。
而肥胖与糖尿病也是如影随形。
[1] Kudo A, Asahi K, Satoh H, et al. Fast eating is a strong risk factor for new-onset diabetes among the Japanese general population. Sci Rep. 2019;9(1):8210.
研究者指出,吃饭过快确实会对机体葡萄糖耐量即胰岛素抵抗产生影响,或许与吃得快饱腹感不容易产生有关。
还是细嚼慢咽吧!
研究显示,校正相关潜在影响因素后,与吃饭如风卷残云般的人群相比,吃饭正常速度的人降低29%的肥胖风险,而细嚼慢咽者则降低42%。
长期服用对乙酰氨基酚,会升高血压!Circulation随机研究
非甾体抗炎药会增加心脏病风险,因此对乙酰氨基酚(别名扑热息痛)通常被认为是非甾体抗炎药的安全替代品。而Circulation上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长期服用扑热息痛血压会升高,进而增加心脏病和中风风险。这项双盲、安慰剂对照、交叉研究中,110例高血压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每天服用扑热息痛(1g/次,4次/天),或服用匹配的安慰剂,治疗2周。心率太慢,可导致房颤!欧美孟德尔随机化研究
5月20日,一项基于房颤基因组学(AFGen)联盟7个欧美队列的孟德尔随机化研究显示,当静息心率低于65次/分时,静息新心率与房颤发生风险呈负相关,即心率越慢,房颤发生风险越高。研究者指出,该研究结果可能提示,静息心率慢是房颤的风险标志物,未来需要开展研究探究两者之间关联的机制。我国新冠住院患者,半年后近七成有症状!Lancet武汉金银潭医院研究
6月12日,中日友好医院曹彬等在柳叶刀杂志发表的一项双向队列研究发现,在新冠疫情早期(2020年1~5月)存活出院的新冠肺炎患者中,急性感染6个月后,68%的患者报告至少有1个症状,女性更多见。疲劳或肌无力、睡眠困难是最常见的症状。大约一半的患者感觉疲劳或肌无力,1/4的患者睡眠困难,近1/4的患者出现焦虑或抑郁。广西学者:瓣膜置换术后急性肾损伤近四成,与8 项指标有关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徐先增等研究提示,单纯瓣膜置换术(HVPI)后并发急性肾损伤(AKI)是多因素造成的,术中主要和转机时间有关,术后主要和延迟拔管、低心排综合征、贫血、胸液引流量增多以及谷丙转氨酶增高有关。本研究采用RIFLE标准,发现本组400例瓣膜置换术患者术后血清肌酐较术前血清肌酐增高20.9%,急性肾损伤的发生率高达39.3%。美研究发现,特殊的口腔细菌才是动脉粥样硬化“罪魁祸首”?
一提心梗,就不能不说血脂,不能不说血管壁的脂质沉积。难道都是吃油腻太多惹的祸?近期美国康涅狄格大学研究者发表在JournalofLipidResearch的研究却发现,此“脂”不是这么想当然的,其中还有一种特殊的口腔细菌所产生。研究者表示,这或能解释牙周疾病与心脏疾病之间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