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脉二叶瓣反流发病早20年!JACC亚洲子刊研究

JACC亚洲子刊上发表的一项发现,通过对有明显主动脉瓣反流的主动脉二叶瓣畸形和主动脉三叶瓣患者比较,发现需要手术治疗的主动脉二叶瓣反流患者要年轻20岁。
研究纳入149例二叶式主动脉瓣反流患者的平均年龄(48±16)岁;562例三叶式主动脉瓣患者的平均年龄(68±15)岁。
中位随访时间为4.8年,252例接受主动脉瓣手术,没有患者接受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185例在随访期间死亡。
18例患者(其中仅1例二叶式主动脉瓣畸形患者)发生主动脉夹层,平均最大主动脉尺寸为60 mm。
两组患者的绝对左心室大小相当,但是二叶式主动脉瓣畸形患者体表面积标化的左心室更小,且症状更少。
主动脉三叶瓣反流患者10年主动脉瓣手术率高于二叶式主动脉瓣患者(51% vs.40%)。但两组术后左心室均恢复良好。
除了收缩压较高和左室射血分数较低外,二叶式主动脉瓣畸形患者的症状与心脏重构之间的相关性不太显著。
二叶式主动脉瓣畸形的10年生存率(86%)高于三叶式主动脉瓣(57%),但校正年龄后差异不显著。
主动脉瓣手术后,二叶式主动脉瓣畸形和三叶式主动脉瓣患者的10年生存率分别为93%和78%。
10年总累积主动脉夹层发病率为3.7%。三叶式主动脉瓣患者的10年主动脉夹层发病率(4.8%)高于二叶式主动脉瓣畸形患者(0.9%)。
最大主动脉直径大于45 mm与更高的主动脉夹层风险相关。
研究者分析,在之前美国患者队列中,与三叶式主动脉瓣患者相比,二叶式主动脉瓣畸形患者症状较少,左室大小与症状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主动脉瓣手术率较高,主动脉瓣修复更多见,伴随主动脉手术更多,年龄较小,总生存率高。

图 美国队列和中国台湾队列三叶式主动脉瓣患者和二叶式主动脉瓣患者的比较
来源:Comparison Between Bicuspid and Tricuspid Aortic Regurgitation:Presentation, Survival, and Aorta Complications. JACC: Asia. 2022, 2 (4): 476–486.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很多疑难复杂病例,一个医生一生也只能见到一次
≥65岁二叶主动脉瓣畸形,不开胸换瓣也安全有效!阜外医院研究
二叶式主动脉瓣畸形常升主动脉扩张,而这也增加了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瘤形成等风险。近日,阜外医院侯剑锋、安康等研究发现,对于≥65岁二叶式主动脉瓣畸形患者,“不开胸”的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和外科手术换瓣(SAVR)均安全有效,中期生存率及主动脉不良事件发生率均满意。尽管TAVR术后升主动脉仍然持续扩张,但扩张速率相对缓慢,且与外科手术相比无显著差异。杨进刚阜外2023-10-01 21:53:33
0000新冠肺炎患者出院后“复阳”可考虑三种情况!武汉学者分析:病情反复?使用激素?假阴性?
目前,新冠病毒肺炎治疗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近50%的患者已经出院。但部分患者出院后出现再次发热、核酸检测阳性的现象。是由于出院标准过于宽松,还是病毒真的复发?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刘辉国教授等发表文章指出存在多方面的原因。首先,这可能是由于新冠病毒的生物学特性所决定的。支架术后5年死亡率高于搭桥手术!JAMA子刊23项随机试验分析
死亡率是比较冠脉介入治疗和搭桥手术疗效的常用研究终点。是选择全因死亡率还是心脏性死亡率作为研究终点存在争议,因为非心脏性死亡率应该与治疗无关。近期,JAMA子刊发表的一项纳入23项随机临床试验的Meta分析提示,与搭桥手术相比,支架术后5年全因死亡、心脏性死亡和非心脏性死亡率均较高。作者认为,介入术后的非心脏性死亡可能与手术或术后管理有关,支持将全因死亡率作为心肌血运重建试验的研究终点。美科学家称,仅吃一杯高脂奶昔,血管就会遭到破坏!
甜甜的奶昔,诱惑了很多人的胃。然而,美国乔治亚医学院的一个科研团队发现,仅吃一杯高脂、高热量的奶昔,就能迅速促使人体内健康正常的红细胞转变成小的、有刺的细胞,而这种细胞会严重破坏血管。科学家指出,一个健康成年男性吃下一杯由全奶、鲜奶油和冰激凌制成的奶昔(80g脂肪,1000卡路里)后,仅4个小时,其血管舒张功能就会变差,免疫系统犹如正经受一场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