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但代谢健康,也不正常!开滦研究新分析

近年来,有研究提出了“代谢健康型肥胖”这个概念。关于代谢健康型肥胖是否增加心血管风险,目前研究结论并不一致。有研究显示,代谢健康型肥胖人群的心血管风险与代谢健康的正常人群类似;但也有研究发现,这类人群的心血管风险明显增加。
一项基于开滦研究5.4万余人的新分析表明,代谢健康型肥胖人群即便长期保持“代谢健康”状态,其发生早发心血管病的风险仍然增加,尤其是中青年人群。
当然,代谢健康型肥胖如转变为代谢不健康的肥胖,心血管病发生风险更高。
作者指出,该研究说明,肥胖仍然是早发心血管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即便是保持稳定的代谢健康状态也如此。另外,要想降低心血管病风险,不同体重指数人群均需维持代谢健康,尤其是年轻人。
该研究为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对2010年及之前纳入的54441名基线无心血管病的成年人随访至2020年。
中位随访9.59年期间,542人发生心血管病。
分析显示,各年龄段基线代谢不健康的肥胖人群发生心血管病的风险均最高,55岁以下者发生风险增加1.68倍,≥75岁者发生风险增加55%。
基线代谢健康的肥胖人群,即便在2006~2010年期间仍保持“代谢健康”状态,其早发心血管病风险也仍然明显增加,这种相关性随着发病年龄增大而有所减弱。
年龄<55岁的基线代谢健康型人群,心血管病风险增加1.12倍;<55岁的基线代谢不健康超重人群、代谢不健康正常体重人群发生心血管病的风险分别增加1.23倍、89%。
在该研究中,代谢健康定义为0~1个以下标准:(1)血压升高(≥130/85 mmHg),使用降压药或自报由医生诊断高血压;(2)空腹血糖升高(≥5.6 mmol/L),接受降糖药物治疗,或自报由医生诊断糖尿病;(3)空腹甘油三酯升高(≥1.7 mmol/L),或使用降脂药物;(4)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男士<1.04 mmol/L,女士<1.29 mmol/L)。
在所有人中,基线时37.91%代谢不健康,18.69%肥胖,代谢健康型肥胖占7.89%(占肥胖人群的23.69%)。
在基线代谢健康正常体重人群中,2010年23%转变为代谢不健康状态。在基线代谢健康的人群中,2010年维持代谢健康的肥胖和超重者分别降至63.91%和55.80%。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李建军认为,一个人有不健康的行为,会导致多个心脏代谢危险因素,而这些危险因素又会相互作用,会进一步增加心血管病风险。
中国代谢危险因素的流行,使中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和死亡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应从战略层面全面布局,切实解决心脏代谢危险因素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来源:
[1] Transitions in metabolic health and onset age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Am J Prev Med, June 06, 2023.
美研究发现,温暖潮湿的气候会增加肾结石风险
据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学者发表的研究,与温暖干燥的环境相比,温暖潮湿的环境会导致更多的肾结石。早在1994年,一项里程碑式的研究调查了美国超过100万男性和女性的数据。他们提出了所谓的“石带”,即肾结石的患病率具有独特地理格局。随着地理位置向南和东部移动,肾结石的患病率逐渐增加。比如在北卡罗莱纳州的男性的肾结石风险是北达科他州的近三倍。新研究指明老年患者降压原则:只有“衰弱”者血压才应≥150/90 mmHg
既往研究已证实,高血压可导致死亡风险增加。但美国一项研究表明,血压≥150/90mmHg的虚弱老人,死亡风险较低,尤其是握力较弱且走路慢者。女性握力<16kg、男性<26kg视为握力较弱,反之则握力正常;走路慢是指女性步行速度<0.6米/秒,男性<0.52米/秒,反之走路不慢。国家癌症中心最新癌症报告:发病率年增幅3.9%,全球30%癌症死于中国,医疗花费超2200亿
近期,国家癌症中心汇总分析了2015年全国数据发布了最新恶性肿瘤流行报告,结果显示癌情负担持续上升,城乡男女差异明显,癌谱呈现发达国家癌谱与发展中国家癌谱共存局面,防控形势依然严峻。报告者指出,应在扩大相关肿瘤的筛查及早诊早治覆盖面、肿瘤临床诊治规范化和同质化推广应用两方面共同发力,降低我国恶性肿瘤死亡率。报告显示:2015年新发恶性肿瘤病例约392.9万例,死亡估计约233.8万人;杨进刚阜外2023-08-26 12:16:40
0001AHA公布2017年心血管病研究十大进展:脑卒中和高血压诊疗有重大变化
2月7日,美国心脏协会(AHA)官网公布了2017年心血管病研究十大进展,具体如下。1、缺血性卒中新研究和指南更新:机械取栓时间窗延长至发病后24小时2017年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DAWN研究表明,卒中发病后较长一段时间机械取栓也有益处。血压≥140/90就该用动态血压监测!王继光等发布HOPE亚洲动态血压监测指导
2017年,中国有254万人死于高收缩压,其中95.7%死于心血管疾病。管理高血压,是件重要的事情。近日,瑞金医院王继光和阜外医院张宇清等参与制定的HOPE亚洲网络专家组声明称,动态血压监测具有其他血压监测方式不可比拟的优点,所有血压≥140/90mmHg的患者都需要进行动态血压监测。杨进刚阜外2023-09-12 09:46:29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