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MA刊文称,14年来房颤试验层出不穷,指南中A级证据产生寥寥
JAMA杂志刊登文章,指出,从2001年到2014年尽管每年发表房颤的随机试验数量大幅增加,但在AHA/ACC房颤指南中,仅有8.8%为A级证据。
作者认为,这些研究可能是规模不够大,或方法学不严谨,没有产生A级证据。

图 14年来,房颤文章和随机试验数量
文章还指出,室率控制的证据有限。在2014年指南中,没有室率控制的A级证据,强调了房颤患者室率控制的不确定性。尽管在该领域进行了大量研究,但仍然不清楚严格的室率控制是否对某些患者群体有益。
值得注意的是,可能是由于研究和治疗房颤具有挑战性,房颤指南落后于心力衰竭和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指南推荐,这两种指南中I类和A级推荐中的比例要高得多。
来源:Adam S. Barnett, et al. Quality of Evidence Underlying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Heart Rhythm Society Guidelines on the Management of Atrial Fibrillation. JAMA Cardiol. 2017, 2(3): 319-323.
欢迎购买《GAP-CCBC精彩病例荟萃2018》
“很多疑难复杂病例,一个医生一生也只能见到一次。”而《GAP-CCBC精彩病例荟萃2018》就是这样一本书。
0001
相关推荐
韩雅玲等:吸烟者心梗时罪犯血管病变长而复杂
即使都是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STEMI),也是不一样的。靶血管病变长(病变>25mm)的患者都有哪些特征?沈阳军区总医院韩雅玲、陶杰等研究发现,这些STEMI长病变患者病变复杂,介入时多枚支架使用率高,平均支架个数、总长度增加,而且吸烟者居多。研究者认为,该研究提示吸烟可能是造成STEMI患者靶血管病变长以及增加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难度的危险因素之一。怎样让中国心梗得到快速救治?Heart发表广东省医研究
中国急性心梗(CAMI)注册登记研究最新分析数据显示,有32.6%的中国ST段抬高型心梗患者在症状发作12小时后才来医院,失去了再灌注治疗的机会。患者为何来医院这么晚?近期,广东省人民医院学者通过访谈的方式调查了来自患者、医护人员及卫生管理部门的意见,发现中国心梗患者的认识误区和医疗系统存在不足,导致了急性心梗患者延迟就诊。中国CDC研究称,严打这6种“过街老鼠”,可预防百万人过早死亡
没到70岁就死亡,即过早死亡,在中国人群还是个问题,而控制慢性病和其相关危险因素是关键一环。两年前,联合国发布的“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提出,要求各国到2030年把慢性病早死概率下降1/3。中国能否按既定目标达标?杨进刚阜外2023-08-12 12:02:08
0000超声证实左束支起搏安全性良好!阜外医院研究
左束支区域起搏(LBBP)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生理性起搏方式,但该术式目前仍处于早期研究阶段,其操作安全性、标准术式以及远期疗效还有待进一步临床验证。阜外医院逄坤静等采用超声心动图方法初步证实LBBP短期随访起搏电极位置及安全性良好。研究纳入LBBP患者122例,其中起搏器植入86例(起搏器组),左束支再同步(L-GRT)植入36例(L-CRT组)。阜外医院参与的PURE研究又发新成果:穷国救命药不可及、买不起
对于冠心病患者来说,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及他汀类药物是最重要的4类“救命药物”,世界卫生组织(WHO)极力推荐。但近期《柳叶刀》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提示,贫穷国家心脏病治疗药物资源匮乏,家庭不能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