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98家医院5011例稳定心绞痛调查(仅六成处方,阻滞剂)
此外,合并高血压或高血脂症者,经冠脉造影或CT确诊为冠心病者,以及接受过PCI或CABG者,更多使用β受体阻滞剂。
另外,对于冠脉造影显示非阻塞性冠脉病变(左主干狭窄<50%或其他冠脉主支狭窄<70%)的患者中,包括β受体阻滞剂在内的二级预防药物的使用率均远远低于阻塞性冠脉病变。

研究者指出,未经影像学确诊或病变狭窄程度较轻者,仍然可能面临远期的心血管事件风险,应该注意给予正规的二级预防治疗。
此外,研究者发现,心绞痛症状较重的患者,与症状较轻的患者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率无差异,而且在治疗3个月后依从性更差(图1)。这提示这部分患者可能存在长期用药不足的情况,研究者认为应该加强患者β受体阻滞剂治疗的依从性。
在慢性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的治疗中,β受体阻滞剂被国内外指南推荐作为治疗心绞痛的首选药物。但近日由霍勇教授牵头的中国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药物治疗依从性调查研究组,在全国298家医院中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在临床诊断为稳定性心绞痛的患者中,仅61.1%接受了β受体阻滞剂的治疗,使用并不充分。
研究者认为,尽管调查未收集是否存在相关药物禁忌证的信息,但禁忌证显然不是接近40%患者未使用该类药物的唯一原因。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图1 基线心绞痛程度分别为CCS1~4级的患者接受β受体阻滞剂治疗3个月后,坚持服用的比例
这项调查在全国298家医院中开展,包括183家三甲医院,51家三级乙等医院和64家二级医院,共有5011位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接受了有效调查,其中男性2859例,女性2152例,平均年龄(67.6±11.5)岁。
来源:蒋捷, 王新刚, 贾佳, 等. β受体阻滞剂在中国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中的使用及其影响因素.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5, 43: 227-233.
值得注意的是,与单纯依靠症状和心电图信息诊断的冠心病患者相比,医生会更倾向于为通过影像学确诊及接受过血运重建的冠心病患者提供规范的二级预防治疗。
经过分析,患者年龄每增长10岁,使用β受体阻滞剂的比例平均降低11%,也就说相对年轻的患者使用率较高。研究者认为,这或许因老年患者多有禁忌证有关。
逆转糖尿病前期,改善生活方式优于药物!Meta分析
2月10日,《美国预防医学杂志》发表的一项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表明,对于逆转糖尿病前期,改善生活方式的有效性证据是最强的。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α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增敏剂也可逆转糖尿病前期,但其有效性证据不如生活方式干预。英大规模研究发现,年纪轻轻得痛风,更易发生静脉血栓
既往研究发现,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等系统性炎症性疾病与静脉血栓栓塞风险增加有关,痛风作为最常见的炎症性关节炎也如此。近日,《加拿大医学会杂志》发表的一项英国大规模研究显示,与无痛风的人群相比,总体上痛风患者在确诊后前十年内出现静脉血栓栓塞的风险增加了25%。而且,痛风患者中还有一个与其他许多疾病患者不同的现象,那就是静脉血栓栓塞风险增加主要见于相对年轻的患者而非年龄较大的患者。厉害了,阜外医院!这种死亡率90%的罕见先心病能用冠脉再植术治好
左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ALCAPA)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其1岁内自然死亡率高达90%,冠状动脉再植术是其标准治疗方法,但术前左心功能不全是术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阜外医院李守军、张昌伟等研究提示,对于ALCAPA合并重度左心功能不全(LVEF<30%)的患者,冠状动脉再植术仍具有满意的近中期效果,绝大部分患者术后1年内左心功能恢复正常。阜外医院张浩:小儿先心病围术期植入起搏器原因分析
小儿先心病外科矫正手术不可避免地带来医源性的传导系统损伤,从而需在术后植入永久起搏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张浩等研究发现,医源性损伤导致的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是小儿先心病外科围术期植入永久起搏器的主要原因。而心外膜途径植入永久性起搏器是治疗先心病围术期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有效手段,远期随访效果好。杨进刚阜外2023-08-01 15:46:02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