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071

邓铁涛(祛瘀法的临床运用2)

健康号2023-05-10 21:48:540

所以,用解剖学来改造中医,一开始就走不通。当时,王清任对中医的贡献就在他临床的那一部分,特别是在血瘀的学说,下面我们从历史溯源来看血瘀的学说。

一千七百看前的《伤寒论》成为一门课,两千年前的《内经》又成为一门课,学生接受不了。但是,你想想,美国的西点军校有一门课叫《孙子兵法》,美国的武器是很厉害的了,为什么他还要学《孙子兵法》?所以,我们中华文化的精华,一定要继承。不能用时间来衡量他,说是两千年的东西,今天就不要他,这是一个蠢材。讲虚的就是不要祖宗,其实,你不要真理。我们用筷子的历史够长的吧,几千年的历史,今天我们还用。外国的刀叉很漂亮,用银做的,金做的,我们的筷子最多就是象牙做的。两个文化,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代表。

血瘀的学说到了清代的王清任,比较有了较大的发展。有些西学中的,特别是搞医史的赵洪均,他就写了一本《近代中西医论争史》,他就说王清任的书再版了几十次,说明了中医就要变,因为他就提倡解剖学的,说中医就应该走这条路,其实他完全不懂。

王清任的学说能够存在,不在于他的《医林改错》,不在于他看了几十个尸体。又精通了《内经》的一些解剖学,他的精华完全不在那个部分,他的精华在他的临床,他的话多数都是有价值的话。所以,这本薄薄的书,能够一版再版,精华在于他后面的那一部分,不在于他原意要改错的那个部分,他的改错其中也错。所以,后来有一本书叫《医林改错的错中错》。

我们筷子是两个手指的抽象,刀叉是形态的模仿。猩猩很快就会拿刀叉,你让它拿筷子那是肯定不行的。文化的高低,抽象的思维比形象的思维要高深。西方医学是微观的医学,统统都要形象,他才能够拿得到,没有形象就拿不到。经过抽象思维他不行。

《内经》谈论这个血瘀,正治方面,着重于理论方面,这个就成为很重要的基础。对《内经》怎么看,20世纪为什么对中医有那么多的阻力?很多问题,中医都与他挂不上钩的。一个说要现代化,那中医要学《内经》,所以,学生一进来就很头疼,就很反感。因为中学没有一个是为中医打基础的,都是为西医打基础的,所以,培养出来的思维是西方的,不是中华文化。因此,就不能理解为什么?

现在研究血瘀就是血瘀,忽视了气。有些北方的病人,冠心病,就用血瘀的理论去治,的确病人的症状,疼痛有所改善,但是,上不了班。因为用的都是破血的,祛瘀活血的,人的元气就受伤,他就没有顾及到气的问题。有的病人从北方来到广东看病,原来不能工作,来到广东以后,给他补气,活血,回去不久就可以上班了。这么简单就是理论。血不自行,随气而行。推动力就是气。所以,气和血,我们谈血不能丢掉气。

《内经》里说,对于气与血的关系,成为祛瘀法的重要的理论基础,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现代研究“血瘀”似乎忽视这一理论。

所以,《内经》里就说,气和血的关系,现在我们看看血瘀的研究,往往就是丢了《内经》的内涵。气为血帅,血为气母,这是我们从《内经》发展起来的学说。重视气与血的关系。气血一起研究,启发了我们,不能把血看成是孤立的,血是和气合并的,两个是一对的,就是阴阳,气为阳,血为阴。我们的理论都是一体的,综合的,宏观的。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