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

2023年(医疗健康搞钱的三大重要答案)

健康号2023-04-15 16:13:593

文 | 《财经》记者 赵天宇 凌馨

溶瘤病毒,是一类能够在融入癌细胞后,引起癌细胞凋亡,同时保留正常组织不被破坏的病毒,可应对不同类型、不同进展阶段的肿瘤。经过近30年验证,目前已成为肿瘤免疫治疗的重要分支。2015年,美国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溶瘤病毒产品Imlygic (T-Vec)上市,该药物通过瘤内注射的方式治疗黑色素瘤。

“有几个项目很有意思,一过了元旦,谈判就变顺利了。”探针资本合伙人张辰说。

“你要说有机会,那就得是这类的——如果是人人都有机会,那是阳光普照,还叫机会吗?”李逸石说。

心血管、神外、骨科、眼科,是投资人频频提及的科室。

浩悦资本资深合伙人李逸石说,细胞治疗这类药物,一段时间内更多是给后线患者使用,也就是那些对多数现有疗法已经耐药的患者。

连同张辰在内,不少投资人愿意相信,2023年上半年一定是增长的,而且还会不错,二级市场也会好。

编辑 | 王小

侯绪超认为,整体而言,2023年会有一个很大的复苏,但是2019年的“疯狂”应该不会再现。现在整体募资形式、退出渠道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化,私募股权基金的投资策略和风格也产生了很大的转换,所以会有新的局部的热点和爆点,但不会“鸡犬升天”。

尽管手术机器人不那么受青睐,但异种器官移植,在唐浩夫看来,两三年内会成为投资的一大热门。

有公司继续用不同的结构优化这类手术机器人,但在投资人眼里, “太重了”,操作起来有些动作挺野蛮,不够灵巧。

红杉中国观察到,其实从2022年10月开始,生物医药行业已经进入到缓慢恢复的过程,尤其是基本面好的公司,也看到了不少积极的改善。

2023年是复苏之年,但是不会再现2019年的“疯狂”

灼识咨询创始合伙人侯绪超提出,行业机会的把握有三个要素,技术层面有所突破和发展;市场需求和未满足需求巨大;可以在某些层面实现性价比或效率的提升。

后线的市场相对比较小,所以不太可能会出10亿元销售额的大品种药。

红杉中国预计,2023年投融资行为会出现加速,因为部分投资人觉得市场价格已回调到一定阶段,在考虑是否该出手了。

侯绪超的关键词是,“创新、提效、性价比”。医疗健康领域回归常态,行业内继续强调创新、技术的价值。

从2023年摩根大通医疗健康大会上看,小核酸药物、腺相关病毒载体(AAV)、脂质体新型载药技术,也是热门方向。

进入2023年,关注医疗健康领域的不少投资人发现,事情开始朝着好的方向发展。据《财经》记者不完全统计,开年仅一个月,截至2月6日,医疗健康投融资累计超过了50笔。

消化科、心内科等科室,使用的一些器械会继续向软体、纳米级别的小型化产品发展。介入式机器人和介入材料是看点。

2022年,美国马里兰大学医学院给一位57岁的男子移植了一颗猪心,在术后几周,他体内的移植心脏运转良好,没有排斥反应迹象。直到病情恶化去世,总计维持了63天。这被视为异种器官移植领域的重大突破,预计两年内会出现以做异种器官为主要业务的公司。

有投资人青睐基因测序仪。张辰说,目前主流的机器,仍有提升空间,如果能把信号和噪音好好分辨出来,肿瘤早筛会更可用。医院对检测速度的要求很高,这就需要通量更灵活的机器,最重要的是测序底层的创新。

从创新器械来看,红杉中国方面表示,会关注比如单细胞测序、单分子蛋白检测等全球同步的前沿技术。

对于小分子药和抗体药而言,有创新靶点的话会好一点。尽管在新冠口服药上老药新用很成功,但仅给药物更换个适应症,在该会议上不太受待见。

至于基因治疗,李逸石表示,目前整体是以罕见病领域为主,出海是主要的商业路径。

在细胞和基因疗法领域(CGT),2023年,不少投资人表示继续看好。

至于开放式的外科手术机器人,短期内不是太大的重点。此领域的典型产品是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由三部分组成:外科医生控制台、床旁机械臂系统、成像系统。通过放大视野、手部除颤,它辅助医生完成手术操作,减少手术给患者带来的创伤。

在医疗健康行业,2023年会出现哪些机会?

李逸石告诉《财经》记者,对于2023年投资的热度和融资的可能性,应该是一个试探式的螺旋上升的态势。

不过,一位二级市场私募人士表示,就2023年短期来说,仍有不确定因素,暂没有特别明确的结论。长期而言,仍看好中国的健康领域,因为老龄化问题越发突出,为健康支出花费多。

唐浩夫在摩根大通医疗健康大会上观察到,介入式机器人在走微型化、软体化的路线,一两年之内预计会有一些进展。还有自驱动的胃肠镜,自己带螺旋桨驱动,技术含量比之前高很多。

疫情已过三年,新冠病毒检测大起大落,无论是核酸检测还是抗原检测,都赌的是一个政策窗口期,这导致对IVD(体外诊断)行业的关注聚向上游。张辰坦言,因为不能确定以后什么产品会卖得好,所以选择往上游看。

然而,经过四年疫情锤炼,投资人的心态变得更加谨慎,整体上的投资动作有放缓的趋势,市场上公司募资的难度也加大了。

他也看好蛋白组学、结构生物学的机会。蛋白组学的需求变多,中国市场融资不断加速;结构生物学,对制药的贡献可能会在未来一两年出现,特别是基于冷冻电镜的结构生物学的延续。

唐浩夫看了一些项目,发觉大家都在往这个方向做。比如Elpis公司,核心团队来自哈佛大学医学院,目前它的数据细胞因子风暴降低了70%以上。

一直困扰研究者的CAR-T疗法临床应用中的头号风险因素——细胞因子风暴,在唐浩夫看来,预计未来三年内可以明显降低。CAR-T疗法主要用于肿瘤治疗,这项技术虽能清除肿瘤细胞,但也会因攻击体内正常细胞而产生毒性不良反应,即细胞因子风暴。

唐浩夫认为,2023年的关键词是“深度创新”。随着信息通道的打通,投资人与海外沟通交流日渐顺畅起来,深度创新会受到重视。

在李逸石看来 “重启”是关键,2023年应该算是重启之后真正再出发的元年。

张辰首先想到的一点,也是要考虑长期价值,新技术是重点。

对于2023年,“复苏”是很多投资人感受到的,尽管程度上有差异。

“我们想找到一些厉害的公司,跟它一直在一起,如果服务一个有基础设施的,它会成为赚钱的阵地。”张辰说。

对于2023年健康领域的关键词,红杉中国依然是“早期投资”。

“淘金客”不一定成功, “卖水人”仍然有机会,但领域已经非常的细分了。张辰就关心肿瘤和传染病方向上的mRNA,他认为在这条产业链上,又以“卖水人”的机会为最好,比如做细胞培养基,再看远一点,转染试剂。

如何让医生更省力是一个大的产品方向。张辰关注小型的有源医疗器械(插电使用的),希望智能化程度、复杂程度越高越好。

在细胞治疗领域,第四代CAR-T很受关注,在海外已成主流。至于本土不少公司还在做的靶点,比如以CD19、CD22为靶点的CAR-T疗法,国外已经没什么人做了。

尽管心血管、骨科已经被国家集采盯上,但依然是给医院带来最多现金流的科室,耗材用量大、需求大,这促使新技术、新材料层出不穷。

“溶瘤病毒,是今年一个大热点。”1月上旬,上海创瑞基金与重庆点石创坚基金合伙人唐浩夫前往美国旧金山,参加摩根大通医疗健康大会(J.P. Morgan Healthcare Conference),这是他观察到的趋势之一。摩根大通医疗健康大会,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信息最丰富的医疗投资研讨会,一年一度,已成为全球医疗健康产业的风向标。

过去几年,资本市场高歌猛进,不少一级市场公司的估值高涨。对投资机构来说,如果投资的不够早,可能回报倍数是下降的。从这一维度上,所有基金其实都会慢慢意识到,不管是主动选择,还是被动选择,投资往早期走是一个必然趋势。

0003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