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灶性冠脉病变(以薄帽纤维粥样斑块为主,JACC子刊研究)

该研究还发现,左前降支中弥漫性冠心病更常见(95% vs. 58.3%)。局灶性冠心病的病变程度更重,表现为3D-QCA检查发现最小管腔面积(MLA)较小、FFR较低。
进一步分析显示,PPG越高,最小管腔面积处的斑块负荷越重,低衰减斑块和非钙化斑块越多,而钙化斑块负荷较低。PPG与冠脉CT血管造影特征独立相关,不受FFR影响。
由于该研究缺乏对非血流动力学显著狭窄病变(FFR >0.80)的斑块对比评估,该研究结果不能外推至冠脉病变程度较轻的人群。
冠脉CT血管造影显示,局灶性冠心病患者的斑块负荷明显高于弥漫性冠心病患者(87% vs. 82%)。
7月19日,JACC心血管影像学子刊发表的一项覆盖五个国家的多中心、前瞻性、单臂研究显示,局灶性和弥漫性冠心病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表型存在较大差异。
局灶性冠心病患者的斑块负荷较重,以富含脂质的薄帽纤维粥样斑块为主,弥漫性冠心病患者则以钙化斑块为主。
该研究采用冠状动脉定量血流动力学参数回撤压力梯度(PPG)中位值来定义局灶性和弥漫性冠心病,PPG>中位值为局灶性冠心病,PPG≤中位值为弥漫性冠心病,PPG范围为0~1。
作者指出,该研究结果支持通过FFR和PPG来鉴别局灶性和弥漫性冠心病。
上述数据支持使用和解读与斑块成分相关的PPG,作为无FFR降低情况下血运重建的基础,但不支持以冠脉CT血管造影或OCT显示的解剖斑块特征来决定血运重建策略。
在弥漫性冠心病患者中,钙化斑块更常见(平均每支血管的Agatston评分:158 vs. 51)。
转载: 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来源:Coronary Atherosclerosis Phenotypes in Focal and Diffuse Disease. J Am Coll Cardiol Img. Jul 19, 2023.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显示,局灶性冠心病患者中冠脉富含脂质的斑块(37% vs. 4%)和薄帽纤维粥样斑块(47% vs. 10%)的比例明显高于弥漫性冠心病患者。
该研究共纳入117例冠心病患者(有创检查血流储备分数FFR≤0.80),中位PPG为0.66,其中局灶性和弥漫性冠心病患者分别有58例和59例。
基于有创和无创影像学的冠心病类型和斑块特征之间的关系
根据PPG定义的局灶性病变(PPG较高)可预测薄帽纤维粥样斑块(AUC=0.73)。
冠脉扩张,未影响支架预后!阜外研究
冠脉扩张是指冠脉局限性或弥漫性扩张,超过其邻近正常冠脉管径的1.5倍或以上。阜外医院学者研究发现,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中,冠脉扩张患病率1.6%。但冠脉扩张对PCI术后1年的临床预后没有显著影响。研究连续纳入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接受PCI的36790例患者,共发现590例冠状动脉扩张患者,总患病率1.6%。杨进刚阜外2023-09-28 10:02:25
0000【马长生团队报告1万例中国房颤注册研究结果】不同医院抗凝比例最大相差17倍,半数卒中高危患者仍应用抗血小板药物
据估算,在中国到2050年>60岁人群中将有520万男性和310万女性患有房颤。房颤之最大危害就是增加卒中危险,而且多致残致死。口服抗凝药的应用则会降低这种风险,我国房颤患者应用口服抗凝药状况如何?近期北京安贞医院董建增等通过分析中国房颤注册(CAFR)研究发现,2011-2014年,中国房颤患者应用口服抗凝药物比例有很大提升(图1),但不同医院差异较大,应用比例最低和最高者相差17倍。杨进刚阜外2023-08-01 16:01:28
0000新加坡研究:一周6两蘑菇,可防老人变“糊涂”
年老迟钝,“夕阳”难以无限好。近期,新加坡国立大学研究者带来了好消息:老年人适当多吃蘑菇有助于预防轻度认知障碍。研究显示,在考虑了年龄、性别、吸烟饮酒、高血压和糖尿病等后,那些每周吃两次、每次约150g蘑菇的老年人,比每周吃蘑菇少于1次的老年人患轻度认知障碍的风险降低50%。蘑菇之所以有这种效果,研究者认为是其中含有的一种名叫“麦角硫因”的物质在起作用。BMJ刊登中国272城市气温与死亡关系研究:中国最适宜气温22.8℃,心血管病受气温影响大
近日,中国CDC周脉耕和复旦大学阚海东等在英国医学杂志(BMJ)上公布了一项覆盖中国272个主要城市的全国性调查研究结果,最适宜气温为22.8℃。该研究显示,气温与全因死亡和心肺疾病死亡风险呈反J型曲线关系,死亡风险最低时对应的气温为22.8℃,这也是最适宜气温,根据不同疾病死因,最低死亡风险对应的气温为21.6℃~23.7℃。不同气温对应的各疾病死亡风险杨进刚阜外2023-08-24 19:08:01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