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D(预防心血管病作用有限,BMJ澳大利亚研究)
图1 维生素D对心血管系统的多效性影响文章指出,上述发现的临床转化仍需要更完整的临床前证据,特别是对于新定义的机制(如表观遗传衰老)需要更多的研究,同时在临床研究中需要更好的标准化(如对维生素D缺乏的定义以及强化食品和药物补充之间的区别)。来源:[1] Thompson B, Waterhouse M, English DR, et al. Vitamin D supplementation and major cardiovascular events: D-Health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BMJ. 2023;381:e075230.[2] Carbone F, Liberale L, Libby P, Montecucco F. Vitamin D in atherosclerosis and cardiovascular events. Eur Heart J. 2023;44(23):2078-2094.转载: 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订阅点击:

发表在《英国医学杂志》的一项研究发现,60岁以上老年人每月补充一次维生素D或有一定的预防心血管事件的作用。心血管事件包括心脏病发作、脑卒中和冠脉血管重建。研究者强调,虽然绝对风险差异很小,但这项研究是同类研究中规模最大的试验,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评估,尤其是服用他汀或其他心血管病用药的人群这项研究于2014~2020年入组了2.1万名60~84岁老人,随机服用维生素D(60000 IU胶囊制剂,每月月初服用)或安慰剂,平均治疗时间为5年。其中合并高钙血症、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肾结石、软骨病、结节病、炎症性疾病者,或已每日服用超过500 IU维生素D者被排除。在试验进行的5年期间,1336人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其中安慰剂组发生率为6.6%(699/10 653),维生素D组为6%(637/10 662)。与安慰剂组相比,维生素D组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降低了9%(相当于每1000人中减少了5.8例事件)。其中维生素D组比安慰剂组的心脏病发作风险降低了19%,冠脉血运重建率风险降低了11%,但未降低脑卒中发生风险。此外研究显示,使用他汀类药物或其他心血管病用药的者,若服用维生素D预防心血管病效果可能更好,但统计学上并不显著。总之,研究者估算出,每172人每月服用一次维生素D就可预防1例主要心血管事件。之前也有观察性研究一直表明,维生素D与心血管病风险的相关性,但随机对照试验未能发现补充维生素D可以预防心血管事件的证据,研究者认为这可能是试验设计差异影响了试验结果。研究者也指出,研究结果可能不适用于其他人群,尤其那些维生素D较为缺乏的人群。不过这项大样本研究保留性与依从性极高,而且关于心血管事件与死亡结果的数据几乎完整。研究者认为,研究提示,那些认为维生素D不能改变心血管病风险的结论盖棺定论为时尚早。近日发表在《欧洲心脏杂志》的一篇文章指出,维生素D与心血管相关的信号通路密切相关,对心血管系统具有多效性影响,其多效性作用是通过细胞内的维生素D受体或其他跨膜受体介导的,包括对衰老、炎症、脂肪组织病变等均有有益调节。
【病例报告】射频消融术后突发胸腔积液为哪般?
沧州市人民医院尹航、代振涛等遇到这样一则病例:患者接受射频消融术后突发胸腔积液。这位患者男性,65岁,因“间断心前区不适4年,加重7天”入院。患者既往冠状动脉置入过支架,有高血压病、糖尿病等病史;CHADS2评分为2分,CHA2DS2-VASc评分为3分。经查有持续性房颤,遂在利伐沙班抗凝治疗基础上择期行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术后患者无不适;零星走路,也比坐着强!美国研究
老话讲,饭后走一走,活到九十九!多走路对身体有好处。现如今,运动手环都成了现代人的标配,都习惯看看自己今天走了多少步!近日,美国心脏协会2021年流行病学、预防、生活方式和心血管代谢健康大会上发布的一项研究表明,老年人多走路更长寿!研究发现,不管是快走还是慢走,什么时间走,积累的总走路步数与死亡率呈负相关。我国居民吃全谷物量不足,远低于指南推荐!中疾控研究数据
全谷物是获取能量的食物来源之一,既可以是完整的谷物籽粒,也可以是碾磨、粉碎、压片等简单处理后的产品,保留了完整谷粒所具备的胚乳、胚芽和麸皮及营养成分,具有良好的营养价值和生物活性特征,富含纤维、抗氧化剂和植物化学物等。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健康成年人全谷物摄入量应为50~150g/d。近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学者发表研究称,我国居民全谷物摄入量较低,远低于推荐量。杨进刚阜外2023-10-02 15:36:59
0000冠脉周边有“肉肠卷“?阜外医院疑难病例
阜外医院戴汝平、大同大学医学院苗来生等报告了这样一则少见病例。患者老年男性,主因“心慌、胸闷10余天”就诊。CCTA检查显示,冠状动脉左主干、前降支、右冠状动脉钙化及非钙化斑块,管腔中~重度狭窄,左主干、前降支、回旋支、右冠状动脉节段性管壁增厚,管腔周围软组织密度影环绕,冠状动脉血管束上周围肿物生成,呈多发“肉肠卷”或“槲寄生”样改变。杨进刚阜外2023-09-10 10:42:20
0000三项措施增2倍心肺复苏成功率!新加坡经验
心脏骤停后,如果有旁观者及时进行心肺复苏,就会增加2~3倍生存机会,但是很多国家旁观者心肺复苏实施率还不到20%,我国大中城市也仅4.5%。怎么改变?近期Lancet子刊一项新加坡和美国学者进行的研究提供了思路。这项研究发现,急救结合捆绑式3项措施,可增加近7倍的旁观者心肺复苏可能性,和超出2倍的存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