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半数肥胖男士打鼾(阜外医院有研究发现,打鼾者心梗风险增77)
中国慢病前瞻性研究这项最新成果,分析了10个项目地区2004~2008年512713位参与者的资料,参与者平均年龄52岁,男性占41%,城市地区占44.1%。
比如阜外医院赵连成等进行的研究就发现,中年人打鼾频次越多,声音越大,其高甘油三酯血症风险越高。
严重打呼噜时,呼吸反复停止,造成血液中氧气含量显著减少,引起全身组织细胞缺氧。频繁缺氧也会导致血管壁损伤,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引发心肌梗死。
腰围每增加1 cm,习惯性打鼾风险就增加6%。
而阜外医院李卫等进行的研究更是发现,每晚都鼾声大作的人,与安静睡觉的人相比,心肌梗死可能性会增加77%。
近日,中国慢性前瞻性研究在30~79岁51万余国人研究发现,习惯性打鼾标化报告率为21.2%。
[4] 成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2018)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19, 1(1) : 30-35.
此外,研究还显示,既往吸烟及当前吸烟者更容易打鼾,而且随着吸烟支数的增加而打鼾率增加。饮酒和吸烟一样,都是经常饮酒容易打鼾。
在中国前瞻性研究中,打鼾的男士比女士多,达27%,女士为15.3%。南方比北方习惯性打鼾率高,城市比农村高。
来源:

总之,对付打鼾,该早戒烟酒就早戒烟酒,该努力减肥就努力减肥。
打鼾不是什么好事儿。
[3] Xie D, Li W, Wang Y, et al. Sleep duration, snoring habits and risk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China population: results of the INTERHEART study. BMC Public Health, 2014, 29;14:531.
图2 男女习惯性打鼾率的年龄分布
每周睡觉时打鼾多于3次的人,心肌梗死发生风险是睡觉安静者的2.7倍。男士们和年轻人的心肌梗死风险更高。
55岁左右的人打鼾最多。其中男性打鼾高峰年龄在50~59岁,女性在55~64岁。
在肥胖者中,打鼾者尤其多。男女肥胖人群中,习惯性打鼾率分别高达52.2%和34.2%,体重指数(体重与身高平方比值)每增加1 kg/m2,习惯性打鼾的风险增加19%。
图1 我国成年人习惯性打鼾与体重指数(BMI)、腰围的关系
[1] 魏玉虾, 申泽薇, 余灿清, 等. 中国30~79岁成年人习惯性打鼾的分布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9, 40: 917-923.

《成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基层诊疗指南(2018)》指出,打鼾同时白天嗜睡者要小心,最好进行更详细的睡眠病史评估和体格检查。
[2] 夏艳杰,周龙,李莹,等. 打鼾与高甘油三酯血症关系的横断面研究. 中国循环杂志, 2019, 34: 85-89.
习惯性打鼾不简单,可增加心血管病、糖尿病等慢病风险。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美国国立卫生院研究:代谢减慢并非中年发福罪魁,是懒人借口!任何活动都重要!
随着年龄增长,尤其是人到中年,相当一部分人开始增加体重,大腹便便,变成了“油腻大叔”。中年油腻可不是好事儿。我国学者个长达35年的研究。结果发现即使是从体重从正常变成超重,死亡风险也增加42%。有些人把中年发福归咎于代谢减慢。但美国国立卫生院的一项研究,随着年龄增加,身体的新陈代谢率并没有减慢。新陈代谢率减慢纯粹是给懒找借口!杨进刚阜外2023-08-19 15:27:42
00002022年,中国循环杂志荣获多项荣誉!
在2023年第一次《中国循环杂志》编辑委员会上,编辑部主任杨进刚报告了2022年杂志的相关工作。杂志核心影响因子再创新高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2021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显示,《中国循环杂志》核心影响因子再次刷新,由2020年的4.556提升到2021年的6.064。杨进刚阜外2023-10-02 10:52:51
0000喝红茶,长寿!英国50万人研究
茶是全世界最常饮用的饮品之一,来自中国和日本等偏爱绿茶的国度的研究表明茶对健康有益。在英国有喝下午茶的传统,英国人热爱红茶的程度举世闻名。一项来自英国生物银行队列近50万名参与者的前瞻性研究数据显示,喝红茶能降低死亡率。在11.2年的中位随访期间,每天至少喝两杯红茶的人,全因死亡率显著降低。LDL-C降到0.8 mmol/L,有获益且未增脑出血风险! FOURIER试验最新分析
2017年发布的FOURIER试验显示,优化他汀治疗基础上,给予PCSK9抑制剂依洛尤单抗降低59%的LDL-C水平,可使LDL-C水平低到0.8mmol/L。这对脑卒中防治有多大影响?出血性脑卒中会增加吗?近日,Stroke杂志发布了FOURIER试验最新分析结果:中强度他汀治疗的基础上使用依洛尤单抗,可显著降低缺血性脑血管事件,且并不增加出血性脑卒中风险。杨进刚阜外2023-09-03 17:42:03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