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危人群血压超130(80,开始降压,中国脑卒中防治规范)
4.心房颤动:评估脑卒中风险
脑卒中一级预防要做些什么?除了改善生活方式外,规范还进行了其他详细指导。
为改善依从性和血压控制,建议采用家庭自测血压。
对于缺血性心血管病及缺血性脑卒中的高危人群,则应每3~6个月测定1次血脂。
5. 无症状性颈动脉粥样硬化
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包括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机械瓣合并心房颤动,推荐口服华法林(INR 2.0~3.0)进行抗凝治疗。
3. 血脂异常:起始宜应用中等强度他汀
既往发生过栓塞事件的二尖瓣狭窄患者或伴左心房血栓的二尖瓣狭窄患者,建议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
通过持续气道正压通气等方法治疗睡眠呼吸暂停来降低脑卒中风险可能是合理的,尽管其有效性尚不明确。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室发布了中国脑卒中防治指导规范。
对于首次就诊的年龄>65岁的患者推荐主动进行心房颤动筛查。推荐对所有心房颤动患者进行CHA2DS2-VASc评分卒中风险评估。
目前无充分证据显示卵圆孔未闭封堵术可以预防偏头痛患者发生脑卒中。
2.糖代谢异常:尽早识别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
规范指出,脑血管病已跃升为国民死亡原因之首,而脑卒中是单病种致残率最高的疾病。
对于年龄>40 岁的高危人群(危险因素≥3个)做颈动脉彩超检查。
高频发作先兆偏头痛的女性患者应当考虑避免应用口服避孕药,尤其是那些包含雌激素的药物。
不推荐对低危人群常规进行筛查。
≥20岁成年人至少每 5 年测量1次空腹血脂。≥40岁男性和绝经期后女性应每年进行血脂检查,并评估 10 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风险。
对于卵圆孔未闭患者,不建议使用抗血栓与导管封堵治疗进行脑卒中一级预防。
≥35岁居民每年应至少测量血压 1 次。
伴有左心室附壁血栓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可以考虑应用华法林预防脑卒中。
对于10年心血管疾病风险≥10%,合并2型糖尿病或慢性肾脏病,若血压≥130/80 mmHg 者,建议应用降压药物,使血压降至 130/80 mmHg 以下。
糖尿病高危人群建议尽早进行糖尿病筛查。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很多疑难复杂病例,一个医生一生也只能见到一次
对于颈动脉彩超仅发现内膜增厚的人群,建议首先改变生活方式(如戒烟、适量运动和低盐、低脂、低糖、低热量饮食),并每年复查颈动脉彩超 1 次。
药物治疗首选他汀类调脂药物,起始宜应用中等强度他汀。
1. 高血压:高危人群血压超130/80 mmHg,开始降压治疗
有脑卒中危险因素者,应定期检测血糖,包括测定糖化血红蛋白和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尽早识别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
对于ASCVD极高危者,他汀治疗LDL-C目标值应<1.8 mmol/L或降低≥50%。
对于成年人(尤其是腹型肥胖、高血压、心脏病或药物抵抗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应详细询问病史,评估是否有睡眠呼吸障碍,必要时行睡眠呼吸监测。
若不能正规监测 INR 值,可考虑使用新型抗凝药物。
建议对>40 岁的人群进行脑卒中危险因素(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房颤、吸烟史、明显超重或肥胖、缺乏运动和脑卒中家族史)筛查;
对于 10 年心血管疾病风险<10%且血压≥140/90 mmHg 者,应用降压药物。
推荐控制目标为空腹血糖 4.4~7.0 mmol/L,餐后血糖<10.0 mmol/L。
6. 偏头痛:降低发作频率可减少脑卒中发生
心房颤动(CHA2DS2-VASc≥2 分)合并终末期肾病或透析的患者,推荐使用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
来源:国家卫生健康委官网
确诊的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狭窄≥50%)患者应当每天给予他汀类药物和阿司匹林。
7. 睡眠呼吸障碍
对于窦性心律且无其他抗凝适应证的心力衰竭患者,不建议常规抗凝治疗。
降低偏头痛发作频率可能可以减少脑卒中发生,但不建议过度使用血管收缩药来治疗偏头痛。
脑卒中一级预防的一线降压药物包括钙拮抗剂、利尿剂、ACEI/ARB。
常吃夜宵,易患糖尿病!西班牙研究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飞快,很多“社畜”下班晚,晚餐吃得也晚,这无形中埋下了健康隐患。近期,DiabetesCare杂志发表的一项随机交叉研究提示,晚餐吃得太晚,即吃完晚餐很快就睡觉,会导致2型糖尿病风险明显增加。这是因为,睡前内源性褪黑激素水平升高,此时吃晚餐胰岛素分泌会明显减少,糖耐量受损。尤其是携带褪黑激素受体-1b(MTNR1B)G等位基因的人,糖代谢异常更严重。类风湿患者冠脉介入治疗后再次血运重建风险高
近期发表于《Heart》上的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发现,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在PCI术后的靶病变血运重建和靶血管血运重建的风险分别增加48%和55%。本研究中,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和无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PCI后的靶病变血运重建率分别为33%与25%,靶血管血运重建率分别为39%与31%。研究者进一步分析发现,女性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靶血管血运重建风险明显高于男性风湿性关节炎患者。50×50×50,美国提出“战胜”心血管病路径!Circulation特别报告
近期,Circulation杂志发表特别报告。报告指出,要战胜心血管病,所有居民需要实现理想的心血管病健康状况。【下载原文】美国心脏协会定义的心血管健康包括7个指标:不吸烟、健康饮食、身体活动、体重、血压、胆固醇和葡萄糖,即“简单生活7法则”。有研究发现,心血管健康状况评分每增加1分,早发心血管事件降低27%、全因死亡降低20%、心血管死亡风险降低31%。杨进刚阜外2023-09-14 21:49:31
0000BBC调查千余名夜班医生:41%开车打瞌睡,一名女医生首个夜班后即死于车祸
近期,英国广播公司(BBC)在1100余名初级医生中进行的调查研究显示,有41%的人在下夜班开车回家途中打过瞌睡。这也意味着,10个人中有多于4个人面临交通事故风险。而事实也让人遗憾,一位女医生在值完第一个夜班后,回家途中即死于车祸。而另一位女医生的经历也是让人一头冷汗:一出医院大门就向相反方向驾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