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搭桥后1年(三成患者桥血管衰败,Circulation杂志研究)
近期,阜外医院张岩、胡展等发文指出,左乳内动脉 - 前降支旁路移植已成为心脏搭桥手术的标准术式。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证据表明,桡动脉作为桥血管相对于大隐静脉可改善心脏搭桥手术患者的预后,最新的临床指南也提升了对桡动脉的推荐级别,但在临床实践中,桡动脉在心脏搭桥手术患者中的使用率仍偏低。
由于桥血管衰败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因此,在关于心脏搭桥术后患者的临床试验中,桥血管状态或可当作一个替代结局。
在桥血管水平来看,左乳内动脉桥、桡动脉桥、大隐静脉桥、右乳内动脉桥的衰败率分别为9.7%、13.8%、19.7%、23%。
该研究还发现,桥血管衰败与影像学检查后的心梗或再次血运重建风险增加有关(7.8% vs 2.0%,校正OR=2.59)。
进一步分析显示,年龄、女士、吸烟与桥血管衰败独立相关,他汀则有保护作用:年龄每增加10岁,桥血管衰败风险增加8%。
在该研究中,左乳内动脉桥、桡动脉桥、大隐静脉桥、右乳内动脉桥的衰败率分别为9.7%、13.8%、19.7%、23%。
作者指出,该研究结果说明,应最大限度地提高心脏搭桥术后的桥血管通畅率,尤其是女士。
与男士相比,女士中桥血管衰败风险增加27%;与不吸烟者相比,吸烟者的桥血管衰败风险增加20%;应用他汀的患者发生桥血管衰败的风险则降低26%。
7月7日,Circulation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在当今临床实践中,心脏搭桥术后桥血管衰败(Graft Failure)仍然很常见,且桥血管衰败与不良心脏事件强烈相关。
这项包含7项随机对照研究的分析显示,心脏搭桥术后平均1年时,16.6%的桥血管衰败,33.7%的患者至少有一条桥血管衰败。
另外,发生桥血管衰败的患者接受影像学检查后的全因死亡风险较无桥血管衰败者增加1.79倍(11.0% vs 2.1%,校正OR=2.79)。
该研究纳入的7项随机对照研究一共包含4413例患者,其平均年龄为64.4岁,17.6%为女士;共包含13 163条桥血管,其中8740条为大隐静脉桥,4423条为动脉桥。术后至接受影像学检查的中位时间为1.02年。
【ESC 2017】离异的心脏病患者死亡率高
此前已有研究人员发现,婚姻可能有益于健康。在近期召开的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年会上公布的一项研究表明,不幸罹患心脏病的人如果结了婚,其生存率明显高于单身的人。该研究显示,有心脏病发作史、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高血压的人中,结了婚的人存活的可能性比单身的人依次高14%、16%、14%和10%。中国疾控中心 13万人调查称,国人饮酒人数大幅增加,7%为有害饮酒 ,而且“烟酒不分家”,
近期,《柳叶刀》公布了195个国家饮酒数据,中国饮酒相关死亡全球最高。研究还称,饮酒“没有安全剂量,喝一点也有害”。酒精前三位相关致死因素分别是:结核、交通事故损伤和自残自杀。在50岁以上酒精致死的人群中,酒精导致癌症引发死亡则占了很大比例。而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表的研究数据,10年来我国成年人饮酒率在大幅增加,共增加了45%。IABP用于急性心梗伴休克的阜外经验
急性心梗并发心原性休克预后较差,在早期血运重建基础上,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已被证实可有效地改善心功能及血流动力学指标,IABP置入操作相对简单,并发症发生率低,因而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阜外医院杨伟宪、郭超等研究表明,对于急性心梗并发心原性休克患者,置入IABP可改善近期预后,介入诊疗前IABP置入有改善生存趋势。研究纳入急性心梗并发心原性休克患者209例,其中102例置入了IABP。杨进刚阜外2023-09-30 10:01:29
0000胡盛寿称未来心血管外科发展有5个趋势:患者至上、个体化定制、团队运行、跨界、科研创新
如今,对于心脏外科,或是最坏的时代,也或是最好的时代。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胡盛寿院士介绍说,在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大陆心脏手术总量一度以年均近10%的速度增长,但从2012年开始,心脏手术总量的增速明显趋缓。心梗后,高强度间歇训练有效! Meta分析
作为冠心病的一项重要干预措施,基于运动的心脏康复被证明是安全有效的,可以降低冠心病的死亡率和发病率,提高患者的运动能力和生活质量。然而,哪种运动对心肌梗死后患者最有利仍存在争议。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低-中等强度的持续训练已经显示出其在心脏康复中的优势。而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是一种新兴的运动方式,需要反复进行全力以赴、快速和爆发式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