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疾控中心(13万人调查称,国人饮酒人数大幅增加,7,为有害饮酒,而且,烟酒不分家)
研究还发现,吸烟人群更倾向于饮酒。
作者称,饮酒和吸烟共同影响多种疾病的流行、发生与发展。在中国老年男性人群开展的前瞻性研究发现,同时有饮酒和吸烟行为的人群发生老年痴呆的危险性较单独吸烟或饮酒者高。在日本男性人群中开展的队列研究发现,吸烟和饮酒对食道癌死亡率存在联合作用。
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数据中,饮酒率为21.0%(男性饮酒率为39.6%,女性饮酒率为4.5%)。2012年达到了30.5%,其中男性饮酒率为53.8%,明显高于女性的12.2%。
我国饮酒者的有害饮酒率为7.1%。男性和女性的过量饮酒率分别为14.0%和1.1%,每天饮酒率分别为25.7%和10.9%。
来源:李亚茹, 王婧, 赵丽云, 等. 中国成年人饮酒习惯及影响因素.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8, 39(7): 898-903.
饮酒率和过量饮酒率在45~54岁组人群中最高。
近期,《柳叶刀》公布了195个国家饮酒数据,中国饮酒相关死亡全球最高。研究还称,饮酒“没有安全剂量,喝一点也有害”。酒精前三位相关致死因素分别是:结核、交通事故损伤和自残自杀。在50岁以上酒精致死的人群中,酒精导致癌症引发死亡则占了很大比例。
而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表的研究数据,10年来我国成年人饮酒率在大幅增加,共增加了45%。
本研究中,饮酒是指过去1年内每周饮酒≥1次者。过量饮酒为日均酒精摄入量超过推荐量(男性为25 g,女性为15 g);适量饮酒为日均酒精摄入量不超过推荐量。
本研究使用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数据,涵盖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最终纳入135 824名研究对象。
欢迎购买《GAP-CCBC精彩病例荟萃2018》
“很多疑难复杂病例,一个医生一生也只能见到一次。”而《GAP-CCBC精彩病例荟萃2018》就是这样一本书。
在饮酒的41 385人中,每周饮酒频率<3、3~7、≥7次者在男性饮酒人群中分别占58.4%、15.9%和25.7%,在女性饮酒人群中分别占82.6%、6.5%和10.9%。
有害饮酒定义为男性饮酒者日均酒精摄入量≥61 g,女性饮酒者日均酒精摄入量≥41 g。61克酒精相当于42度以上白酒2两半,或啤酒3瓶。
碳水化合物与心血管事件无关!阜外医院研究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是心血管病防控的关键举措。作为三大宏量营养素之一的碳水化合物,其理想摄入水平近年来备受关注。以谷薯类为代表的主食作为我国传统膳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人群碳水化合物的摄入水平。近期,顾东风院士团队发表了我国首个探讨主食摄入与全因死亡及心血管病发生风险的全国性队列研究,发现主食摄入与全因死亡及心血管病事件间无显著关联。AHA:“生命简单七法则”预防人老心衰
想要过得精彩,心脏就得给力。但美国心脏协会最新发布的《心脏病和脑卒中统计数据2016》指出,40岁人群在此后有20%的可能发展为心力衰竭。而我国学者进行的研究表明,慢性心衰住院患者,30天死亡率高达5.4%。怎么预防人老心衰?近期一项研究指出一条路来:用好“简单生活方式7”,就有助于降低日后心衰。简而言之,“简单生活方式7”就是血压管理、控制胆固醇、降低血糖、积极锻炼、讲究饮食,减肥和戒烟。巴西研究称,有两个吃饭的坏习惯,容易让心梗复发
经过一场心梗的突袭,很多患者都会逃过一劫,但习惯决定命运。近日一项巴西圣保罗州立大学学者进行的研究发现,即便是心梗救治成功,如果患者有不吃早餐、晚上睡觉前2小时内吃饭的坏习惯,死亡风险仍很高。研究显示,如果一个心梗患者有这两个“吃的坏习惯”,那么心梗后就会有4~5倍死亡、再次心梗或心梗出院后30天内心绞痛发作的风险。美国预防医学杂志:男士马拉松式走路没用,或需大运动量活动
《美国预防医学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女性在原有的运动习惯上,只要增加一些轻度的活动获益就很显著,男士则需要每天中度至强度的活动才可降低死亡风险。研究者认为,对于不怎么活动的男士来讲,需要的不是马拉松式走路,而是中强度活动。研究发现,女性无论是轻体力活动,还是中重度活动,都能降低全因死亡风险。死亡风险降低与中重度活动的量有剂量相关性。中国卒中康复指南更新:轻中度卒中,在病后1天就应开始康复
脑卒中后残疾是个大问题,怎么减轻患者残疾,回归社会?卒中后有效康复很重要。为了在我国综合医院的神经内科推广普及脑卒中早期康复,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康复学组和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对2012版康复指南进行了更新。1.建议在发病/入院24h内启动二级预防措施;病情稳定后应尽早介入康复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