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血压患者(清晨血压和夜间血压控制最差,上海瑞金医院王继光等研究)
该研究于2018年6月至2022年12月从全国77家医院纳入4408例接受治疗的高血压患者,其中52.8%为男士,平均年龄58.2岁,所有患者使用经过验证的仪器测量动态血压,并使用基于网络的标准化系统进行分析。
校正上述因素后,24小时脉压及其组分,即弹性脉压和硬化脉压,均与诊室血压和动态血压控制不佳显著相关(OR为1.09~4.68),而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仅与夜间和24小时血压控制不佳相关。
动态血压监测已成为识别和诊断高血压、评估心脑血管疾病风险、评估降压疗效、指导个体化降压治疗不可或缺的检测手段。
近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王继光、李燕等发表的一项注册登记研究(REACTION-ABP研究)发现,在我国高血压患者中,24小时动态血压尤其是夜间和清晨血压控制率较低,仅21%的患者24小时血压控制良好。
[1]Control status of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arterial stiffness in the China nationwide registry of treated hypertensive patients: the REACTION-ABP study. Hypertens Res, 12 June 2023
结果显示,仅21.0%的患者24小时血压控制良好,诊室血压控制率最高(65.7%),白天血压控制率中等(45.0%),清晨血压控制率较低(34.1%),夜间血压控制率最低(27.6%)。
该研究进一步为这一建议提供了证据支持,因为在现实世界中我国高血压患者的夜间和早晨血压控制率较低。
来源:
作者指出,HOPE亚洲网络提出了亚洲高血压管理的七项行动方案,其中降低晨起家庭血压是高风险患者的第一目标,降低夜间血压是第二目标。
回归分析显示,与24小时血压控制不佳相关的因素包括男士、吸烟和饮酒习惯、体重指数较高、血胆固醇和甘油三酯较高以及使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及单片复方降压药。
中国动态血压监测指南指出,清晨血压过度升高,可能是清晨时段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升高的主要原因;清晨血压每升高10 mmHg,脑卒中发生风险约增加44%。清晨时段的动态血压平均水平≥135/85 mmHg定义为清晨高血压,不论其他时段血压是否升高。
与白天血压相比,夜间血压与全因死亡及心脑血管死亡风险更加密切相关,夜间血压能独立于白天血压预测死亡风险。中国人群中单纯夜间高血压患病率约为 10.0%,显著高于欧美人群(6.0%~7.9%),这可能与中国人群中盐敏感性高血压多见、高钠饮食及近端肾小管钠重吸收增多有关。
左心耳封堵术后,短期抗血小板也有效!河北学者Meta分析
对于经皮左心耳封堵术后患者,目前仍不能确定经皮左心耳封堵术后的最佳抗栓治疗方案以及疗程。尽管指南推荐进行短期口服抗凝治疗,然而许多患者由于有抗凝禁忌而接受抗血小板治疗。近期,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谢瑞芹等发表的一项Meta分析提示,经皮左心耳封堵术后,短期口服抗凝治疗和抗血小板治疗在器械相关血栓、脑卒中、大出血发生风险方面均相似。杨进刚阜外2023-10-02 11:16:25
0000哈佛研究称: TCT大会期间,美国心梗患者死亡率较低,尤其是NSTEMI
近日哈佛医学院学者在美国心脏协会杂志(JAHA)刊登的一项研究表明,在美国经导管心血管治疗学术会议(TCT)期间,住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0天死亡率较低,尤其是非ST段抬高型心梗(NSTEMI)死亡率有差别。TCT是世界上最大的心血管介入会议,每年有全球100多个国家上万名医生参加。杨进刚阜外2023-08-15 16:32:13
0000我国心血管病终生风险预测模型出炉!阜外医院顾东风院士团队研发,欢迎使用网站及APP评估风险
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副院长顾东风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在《科学通报》(英文版)杂志以封面文章在线发表。该研究在针对国人的China-PAR10年风险预测模型基础上,进一步开发了适合于我国中青年(60岁以下)或者10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风险为中低危个体的终生风险(至85岁)预测模型。杨进刚阜外2023-08-17 10:07:17
0000低钠盐虽贵,但实际更划算! Circulation武阳丰等新分析
近期,北京大学临床研究所武阳丰等完成的SSaSS研究首次证实,低钠盐(也称代用盐),即在普通食盐(氯化钠含量90%~99%)中混入一定比例、同样具有咸味的氯化钾,减少氯化钠的摄入,可减少14%的致死性和非致死性脑卒中,减少12%的全因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