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心血管病终生风险预测模型出炉(阜外医院顾东风院士团队研发,欢迎使用网站及APP评估风险)
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副院长顾东风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在《科学通报》(英文版)杂志以封面文章在线发表。
例如,与10年风险和终生风险均为低危的35岁男性相比,仅10年风险高危、仅终生风险高危以及10年风险和终生风险均高危的35岁男性,发生心血管疾病的时间分别提前3.0、4.6和8.6年。因此,终生风险评估在10年风险中低危人群中尤为重要(图1)。
基于这项研究成果,研究人员还开发了网络风险计算器()及手机风险评估APP,免费对公众开放,在手机中的软件商店搜索“心脑血管风险”便可下载使用。
欢迎购买《GAP-CCBC精彩病例荟萃2018》
注 分性别构建的China-PAR终生风险模型,分别为(1)男性China-PAR模型纳入变量包括:治疗或未治疗的收缩压水平、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当前吸烟状况、糖尿病、腰围、南北方区域、城乡、ASCVD家族史。(2)女性China-PAR模型纳入变量包括:治疗或未治疗的收缩压水平、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当前吸烟状况、糖尿病、腰围、南北方区域。
顾东风表示,China-PAR终生风险预测模型是10年风险预测模型的重要发展,能让中青年人或“10年风险评估”为中低危的对象,从人生“全生命周期”的整个视角,使自己以后不同年龄时发生心脑血管病的风险“看得见,读得懂”,提高对多种危险因素的危害程度的认识,增强改善生活方式及药物治疗的依从性,从而促进其人生旅程的早期预防。
心血管疾病预防的目标是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或死亡。如果能够在中青年时就提早知道我们每个人一生中罹患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就可以及早提示人们提高警惕、重视生活方式的改善,采取预防措施,将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降到最低。

美国布朗大学教授Simin Liu评价,终生风险评估将有助于增强公众对长期风险危害的认识,进而对非理想水平的危险因素进行早期干预。
该研究在针对国人的China-PAR 10年风险预测模型基础上,进一步开发了适合于我国中青年(60岁以下)或者10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风险为中低危个体的终生风险(至85岁)预测模型。
图1 10年风险中低危(<10.0%)的35岁男性(蓝色)或女性(红色)累积ASCVD发病风险情况,按照终生风险水平分层展示
2016年,顾东风带领团队开发了针对国人的China-PAR 10年风险预测模型,以评估10年内发生ASCVD的风险。
“拥有短期(10年)和长期(终生)风险评估工具对于中国开展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其广泛应用将有助于减轻中国心血管疾病负担,进而为全球心血管疾病的防控做出贡献。”他说。
该模型通过输入个体的年龄、收缩压、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糖尿病等指标,综合评估个体ASCVD的终生发病风险。
“很多疑难复杂病例,一个医生一生也只能见到一次。”而《GAP-CCBC精彩病例荟萃2018》就是这样一本书。
根据预测模型,10年风险高危(≥10%)和终生风险高危(≥32.8%)人群的心血管疾病发病年龄将明显提前。
同时,基于终生风险评估在10年风险中低危人群中的重要性,研究人员利用总样本量超过12万人的四项前瞻性队列随访数据,进一步开发了论文发表的China-PAR终生风险预测模型。
南京学者:变老、肥胖会让心脏周围“油大”
当心脏被心周脂肪这层“油”厚厚地裹上可不是什么好事,因为心周脂肪会产生大量促炎症细胞因子,加重动脉粥样硬化。这层“油”和什么有关?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楼青青、李佳凝等研究显示,一个人是老是少,是男是女,血压高低、胖还是瘦、总中等强度体力活动能量消耗够不够,都与心周脂肪体积有关。婚姻堪比“猪饲料”,夫妇二人常同发胖
都说岁月是把猪饲料,研究表明,婚姻也如此。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LauraCobb等发表的一项研究提示,如果你的配偶从体重正常开始变胖,那么你本人变胖的风险几乎增倍。研究者指出,这很有可能与夫妻二人婚后在饮食、体力活动以及其他生活方式上的改变逐渐趋于相似有关。此外,有学者认为,夫妻一起变胖,还可能与他们共同承担生活压力有关,包括生子、工作、共享健康信息和财富、相互陪伴等。戒烟后体重增加,不增加风险!武阳丰等研究
北京大学临床研究所武阳丰等发表的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显示,戒烟时间越长对健康越有益,戒烟超过5年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接近于从不吸烟者;吸烟对健康的危害则随着吸烟时间的延长而增加。数据显示,从不吸烟者到长期(超过5年)戒烟者,再到短期(不足5年)戒烟者,再到持续吸烟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风险逐次增加。年轻人心梗但冠脉狭窄不严重,有何特点?阜外医院俞梦越等研究
阜外医院俞梦越等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在≤40岁的急性心梗年轻患者中,冠脉非阻塞性心梗占5.4%。非阻塞性心梗是指发生了心梗,但冠脉正常(无>30%的狭窄)和轻度冠脉粥样硬化(狭窄30%~50%)。研究发现,这些年轻冠脉非阻塞性心梗患者,中位发病年龄为34岁,较阻塞塞性心梗患者年龄(中位37岁)更小。CARE‐II研究:我国近3成脑血管病患者劲动脉存在高危斑块,50%以上管腔狭窄仅占2成
据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生物医学影像研究中心赵锡海教授等发表的CARE‐II研究数据,通过应用颈动脉MRI,发现我国有脑血管症状的患者多存高危斑块(内出血出血、表面破坏或富含脂质坏死核>40%),占28%,而50%以上的严重的狭窄仅占19%。另外,2/3高危斑块存在于<50%的狭窄的颈动脉。杨进刚阜外2023-08-11 12:36:40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