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血管发病人数仍在快速增加(高血压,不健康饮食和吸烟是三大推手)
近期,北大公共卫生学院学者根据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描述了1990~2019年中国心血管病负担的变化情况。
作者指出,危险因素造成的心血管病负担持续增加,而心血管危险因素流行令人担忧,高血压患病率增加,管理情况不理想,超重/肥胖、血脂异常、不健康饮食以及对烟草的控制都有待提高。
作者认为,中国心血管病总负担下降尚未达到拐点。非常需要有针对性的政策和强化措施。
研究发现,心血管病发病人数从1990年的530万,增加到2019年的1230万。心血管死亡人数从240万,增加到了460万。
从1990年到2019年,缺血性心脏病的年龄标化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增加。发病人数从126万增加至350万,年龄标化发病率从177.1/10万增加至197.4/10万。
来源:Wang H, Zhang H, Zou Z. Changing profiles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risk factors in China: A secondary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9. Chin Med J (Engl). 2023 Jun 25.
1990~2019年间,年龄标化发病率略有上升,从646.2/10万上升到652.2/10万,2017年出现了明显的拐点。年龄标化死亡率则从381.2/10万下降到276.9/10万。

图 1990~2019 年中国心血管病负担变化。实线表示心血管病发病率 (A)、死亡人数 (B) 和DALY (C) 的估计总人数或年龄标化率(每10万)
转载: 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订阅点击:
研究发现,在过去30年中,中国心血管病的发病率、死亡人数和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的绝对数量急剧增加,其中2010~2019年增长更快,凸显出心血管病的防治面临挑战。
相对而言,中风发病人数从176万增加至393万,年龄标化发病率从221.5/10万降低至200.8/10万。
研究发现,高收缩压、不健康饮食、吸烟、空气污染和高LDL-C是心血管病负担的五大因素。高体重指数也导致了心血管疾病负担的上升。超过70%的疾病负担归因于这些主要风险因素。
中风的死亡人数从138万增加至219万,年龄标化死亡率从211.4/10万降低至127.2/10万。
缺血性心脏病的死亡人数从61万增加至187万,年龄标化死亡率从99/10万增加至116.4/10万。
作者表示,尽管脑卒中的预防和控制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但不断上升的心血管疾病负担主要由缺血性心脏病驱动。
JACC:坚持这六个习惯,青年女士可预防92%的心脏病
《美国心脏病学院杂志》上最新发表了一项研究,该研究对9万名27~44岁的女士进行了20年内跟踪随访。结果发现,如果女士保持以下6项健康生活习惯,可预防92%的心脏病和66%的心脏病危险因素。这六个习惯是:不吸烟、维持正常体重、每周至少锻炼2.5小时、每周看电视少于7小时、每天饮酒小于15g和健康饮食。图1六个因素导致冠心病的风险比杨进刚阜外2023-07-30 09:45:47
0000阜外医院华伟和张澍等首次报告国内可穿戴式除颤器多中心临床研究
对于需要植入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却又存在植入禁忌证的患者,可穿戴式除颤器能不能完美解决这个问题?可穿戴式除颤器是提供短时期体外自动除颤的装置,无需手术方式植入,方便移除,临床上主要用于有心原性猝死风险,但短期内无ICD植入适应证,或有适应证但短期内不能新装或更换ICD的患者。(见下图)美国ZOLL公司的新一代LifeVest系列可穿戴式除颤器杨进刚阜外2023-09-03 09:26:20
0000血压高,还易患结直肠癌!?日本200多万人研究
日本研究人员发现,血压较高且未用降压药物的人,罹患结直肠癌的风险明显增加。而且,即便是在没有肥胖、腹型肥胖、糖尿病、血脂代谢异常等结直肠癌危险因素的血压偏高人群中,这种风险依然存在。Nature亚洲科研专题:韩国科研“砸钱”最多,中国科研人员最多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研在哪个国家,都是焦点中的焦点。近期,Nature杂志就对亚洲的几个国家和地区的科研状况关注了一把。韩国:亚洲国家和地区中在科研“砸钱”最多的国家专题显示,在亚洲诸国和不同地区中,韩国、中国台湾地区和马来西亚对科学研究和发展的投资迅速增长。尤其是韩国,在科研很下血本,投入国内生产总值(GDP)的4.24%来进行科研。这与以色列堪称并驾齐驱。杨进刚阜外2023-08-18 20:04:54
0000国家慢性病中长期防治规划:全民要开展减盐、减油、减糖行动
2月1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这是首次以国务院名义发布的慢性病防治规划。慢性病主要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和口腔疾病,以及内分泌、肾脏、骨骼、神经等疾病。到2020重大慢病过早死亡率降低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