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外医院华伟和张澍等首次报告国内可穿戴式除颤器多中心临床研究
研究者表示,本研究首次较为全面地介绍了中国人应用穿戴式除颤器的临床特点和使用情况,为进一步改善高危患者心原性猝死预防、加强公众对可穿戴式除颤器的认识发挥了积极作用。
可穿戴式除颤器为统一由美国ZOLL公司提供的最新一代LifeVest系列。
来源:华伟, 杨杰孚, 王玉堂, 等. 可穿戴式除颤器中国多中心临床观察性研究.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0, 24(1): 41-46.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1名67岁男性因“急诊血管再通治疗后伴LVEF低”使用仅使用了1天,穿戴期间发生室颤,未等待放电即予以体外除颤治疗成功抢救,而后患者植入ICD。
近日,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华伟和张澍等报告了国内5家中心应用可穿戴式除颤器情况。
国外可穿戴式除颤器情况与国内有所不同。欧洲23个中心参与的研究显示,最常见适应证为因感染拔除ICD。
仅1例患者监测到室颤的发生,随访过程中共监测到13次室颤,均予1次除颤治疗成功转复。
患者平均穿戴天数为51天。1名16岁男士因“心力衰竭等待心脏移植”使用了145天。
可穿戴式除颤器是提供短时期体外自动除颤的装置,无需手术方式植入,方便移除,临床上主要用于有心原性猝死风险,但短期内无ICD植入适应证,或有适应证但短期内不能新装或更换ICD的患者。(见下图)
就依从性而言,相关研究显示,欧洲、美国及日本依从性普遍较好。
随访3个月期间,18人坚持穿戴超过1个月。
研究还发现,所有患者在穿戴期间均成功记录到清晰的体表心电活动信号,无1例因感知干扰信号而发生误放电。
最终有6例患者植入ICD。
研究共纳入国内5家医学中心2018年6月至2019年10月接受可穿戴式除颤器并完成随访的54例患者,男性47例,平均年龄(55.2±17.6)岁。
美国ZOLL公司的新一代LifeVest系列可穿戴式除颤器
对于需要植入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却又存在植入禁忌证的患者,可穿戴式除颤器能不能完美解决这个问题?
研究者指出,国内医师要加强患者穿戴依从性宣传,以保障可穿戴式除颤器发挥好预防心原性猝死的重要作用。
影响睡眠是穿戴依从性差的主要原因,62.9%的患者反映存在此问题。
此外,就是无故报警(42.6%)。报警原因均为因除颤背心尺寸不合适致电极贴片与身体贴合不良所引起的提示性报警。除颤背心尺寸不满意多见于偏瘦体质者和老年人。
美国相关研究显示,除了ICD拔除为最常见的适应证外,因缺血或非缺血原因导致LVEF≤35%也是常见适应证。
其中冠心病患者31例,持续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发作患者19例。
研究发现,中国患者可穿戴式除颤器应用适应证依次为急性心肌梗死早期(40 d内)伴左心室射血分数≤35%、等待心脏移植且具有高危心脏性猝死发生风险和各种原因暂时不能植入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三者占比超过60%。
房颤伴左房扩大,外科微创消融双房更有效!阜外医院郑哲等研究
以往有研究显示,胸腔镜下射频消融术常以肺静脉或左心房后壁和左心耳为靶点,但消融局限,疗效有待提高。电生理研究表明,右房可能在房颤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在阵发性或持续性房颤和左心房扩张的患者中,除左房外,右房基质可能参与房颤的发作和持续。杨进刚阜外2023-09-24 13:36:010000Meta分析称,射频消融可改善房颤合并心衰者的心功能
房颤和心力衰竭经常并存,并与发病率和死亡率风险增加有关。内科学年鉴上发表的一项Meta分析研究提示,对于这类患者,导管消融术在改善全因死亡率、心力衰竭住院率以及左室射血分数、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最大摄氧量和生活质量方面优于传统药物治疗。与药物治疗相比,房颤消融降低了全因死亡率(9.0%vs17.6%;RR=0.52)和心力衰竭住院率(16.4%vs27.6%;RR=0.60)。一日三餐限制在10小时内有助减肥!Cell代谢子刊研究:坚持3月,还有降“三高”作用
近年发表的研究提示,间歇性禁食可能有种健康益处,例如减肥。间歇性禁食是一种在禁食和进食之间循环的饮食模式,侧重于进食时间,而不是食物本身。近期,美国加州大学MichaelJ.Wilkinson等人发表的一项研究提示,将每天的进食时间限制在10小时内,12个月就有明显的减肥、降压、降脂、降糖作用。杨进刚阜外2023-08-31 08:07:020000美国糖尿病协会声明:超重或肥胖儿童青少年若应筛查糖尿病
近日,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就青年2型糖尿病的管理发表了一项声明。该声明由六位儿科内分泌学和心理学家,回顾分析了260多篇文献、共识等后进行了撰写。声明指出,青年2型糖尿病与成人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发展过程等有很大差异,病情发展更为激进,β细胞功能恶化更快,对降糖药物反应更差,而且并发症风险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