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伴左房扩大(外科微创消融双房更有效,阜外医院郑哲等研究)
以往有研究显示,胸腔镜下射频消融术常以肺静脉或左心房后壁和左心耳为靶点,但消融局限,疗效有待提高。
研究者指出,尽管双房消融组患者有较大的左房和较多的三尖瓣反流,以及更多的持续性房颤,但房性快速心律失常仍较少发生,这意味着双房消融可能具有疗效优势。
对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左心房直径、房颤类型、房颤病史和既往介入消融术进行校正后进一步分析显示,双房消融使房性快速心律失常复发风险降低55%。
双房消融组术后主要并发症是无症状的小肺栓塞。且没有植入永久性起搏器的情况,研究者分析,原因是右房消融时远离窦房结区;其次,双房消融组恢复窦性心律的患者也没有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研究显示,双房消融疗效明显优于盒式消融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很多疑难复杂病例,一个医生一生也只能见到一次
来源:Zheng Z, Li H, Liu S, Gao G, Yu C, Lin H, Meng Y. Box lesion or bi-atrial lesion set for atrial fibrillation during thoracoscopic epicardial ablation. Interact Cardiovasc Thorac Surg. 2022, 34(1):1-8.
电生理研究表明,右房可能在房颤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在阵发性或持续性房颤和左心房扩张的患者中,除左房外,右房基质可能参与房颤的发作和持续。
研究纳入80例有左房扩大(左心房直径>40 mm)和导管消融失败的阵发性或持续性房颤患者。36例患者接受了胸腔镜心外膜“盒式”消融,44例患者接受了双房消融。
2020年欧洲心脏病学会房颤指南建议,对于有症状的阵发性或持续性房颤的患者,若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且介入房颤消融失败,或有明显介入射频消融失败高风险患者,胸腔镜手术消融是合理。

入组的患者中,双房消融组患者持续性房颤和三尖瓣反流更多(86.4% vs. 47.2%),左房也更大(48 mm vs. 42 mm)。两组患者组之间没有其他显著差异。
研究者预期,因手术创伤性小,胸腔镜下心外膜消融治疗无结构性心脏病的房颤将有应用前景。
平均随访32个月,两组在手术并发症方面没有差异。
近期,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郑哲等发表研究称,治疗晚期阵发性房颤或持续性房颤,胸腔镜下双房消融(BA Lesion)比“盒式”(Box lesion)消融更有效,能减少房性快速心律失常复发。
双心房消融组在6个月、12个月和24个月,在未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情况下的无房性快速心律失常的比例分别为77.2%、77.2%和77.2%,而“盒式”消融组的比例逐渐下降,分别为69.4%、50.0%和40.6%。
预防心血管病两个小窍门:少看电视,吃好早餐
一项新的研究中,那些少看电视并经常吃丰富的早餐的人,他们的动脉斑块和僵硬明显减少,他们患心脏病或中风的可能性较低。研究人员评估了2000人的心脏健康指标以及各种环境暴露和生活方式因素,包括健康人以及有心血管危险因素和确诊心脏病者。年龄从40岁到99岁不等,平均年龄为63岁。BMJ刊发研究称,孕中晚期补充叶酸,不能预防先兆子痫
近期发表在英国医学杂志上的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国际多中心Ⅲ期临床研究表明,对于先兆子痫高危孕妇,在产前补充低剂量(最高每日1.1mg)叶酸的基础上,孕中晚期每天补充4mg以上叶酸并不能预防先兆子痫。先兆子痫定义为:孕20周后出现高血压,伴大量尿蛋白或HELLP综合征(溶血、肝酶升高、血小板减少)。应对左冠状动脉主干病变的造影认识“误区”有招
目前,冠脉造影虽然是诊断冠脉疾病的“金标准”,但它确实存在一定局限性,特别是左主干病变造影的局限性在左主干造成的误差明显高于其它三支血管。如何应对这种局限性?中国医学院阜外医院钱杰指出,目前有两项技术可从解剖学和功能学上来帮忙。一是IVUS,目前国际上较为认可对左主干病变干预与否的判断指标是,最小管腔面积6mm2,最小管腔直径<3mm;二是FFR,目前国际上较为认可的评价标准是0.8。MR-base:高效准确的进行孟德尔随机化研究的网站
通过孟德尔随机化研究,可以基于GWAS的结果来推断不同表型之间的因果关系,比如使用的很广泛的两样本MR分析对于暴露因素X和结局变量Y两个表型,以遗传变量G为工具变量,通过各自对应的gwas结果来推断二者的因果关系。生信修炼手册2023-10-04 14:36:47
0003≥40岁供心,影响移植效果吗?阜外医院518例心脏移植分析
心脏移植是一种治疗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的有效措施。由于供心严重短缺,无法满足我国日益庞大的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的救治需要。有部分心脏移植中心在临床实践中探索扩大供体接受标准的方案,曾经被视为心脏移植相对禁忌的边缘供心也被纳入了选择范围,其中包括高龄供者、冷缺血时间延长、供受者体重比较小、供者存在感染等因素。目前,对于冷缺血时间延长以及≥40岁供心的临床应用仍存在诸多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