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预左主干分叉病变后(应常规评估生理性残余缺血,欧洲心脏杂志在线发表阜外医院徐波,窦克非团队研究)
图4 术后μQFR作为连续型变量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王浩宇医师和张睿博士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徐波教授和窦克非教授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中央高水平医院临床科研专项、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及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与健康科技创新工程的支持。
[3] Zheng Z, Xu B, Zhang H, et al.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 Surgery and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s in Patients With Unprotected Left Main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JACC Cardiovasc Interv. 2016, 9(11):1102-11.
[5] Wang HY, Xu B, Dou K, et al. Implications of Periprocedural Myocardial Biomarker Elevations and Commonly Used MI Definitions After Left Main PCI. JACC Cardiovasc Interv. 2021, 14(15):1623-1634.
术后3年心血管死亡的发生率在残余缺血组为5.4%,在非缺血组为1.3%,相对风险增高超过2倍(aHR 3.20, 95% CI: 1.16~8.80)(图3)。
参考文献

进一步分析将术后μQFR作为连续型变量,发现3年临床结局与μQFR负相关:μQFR值每下降0.1,3年心血管死亡和BOCE发生风险分别增加27%和29%(图4)。
此外,与非缺血组相比,残余缺血组术后3年BOCE发生风险也显著更高(17.8% vs. 5.8%; adjusted HR 2.79, 95% CI: 1.68~4.64)。
最终,1170例可评估术后μQFR的患者纳入分析(图1)。研究的主要研究终点为术后3年心血管死亡;主要次要研究终点为分叉相关复合终点事件(BOCE,包括了心源性死亡、靶分叉病变相关心肌梗死和靶分叉病变相关血运重建)。
[1] Wang HY, Zhang R, Dou KF, et al. Left main bifurcation stenting: impact of residual ischaemia on cardiovascular mortality. Eur Heart J. 2023.
生理性残余缺血被定义为术后LAD或LCX的μQFR值≤0.80。基于单体位分析模式,分别对主支(LM-LAD)和分支血管(LCX)进行回顾性术后μQFR评估。

[6] Wang HY, Dou KF, Guan C, et al. New Insights Into Long- Versus Short-Term Dual Antiplatelet Therapy Duration in Patients After Stenting for Left Main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Findings From a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 Circ Cardiovasc Interv. 2022, 15(6): e011536.

图2 术后μQFR分布
[7] Sui Y, Qian J, Guan C, et al. Long-term clinical outcomes of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for ostial left main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EuroIntervention. 2023, 18(17): 1446-1455.
图1 μQFR计算与研究流程图

该研究是阜外医院单中心前瞻性左主干队列的又一标志性成果,基于该队列已发表多篇高质量临床研究文章[2-7],在国际上不断针对左主干介入诊疗领域指南空白,提供来自阜外医院的高水平原创证据。

[2] Xu B, Généreux P, Yang Y, et al. Validation and comparison of the long-term prognostic capability of the SYNTAX score-II among 1,528 consecutive patients who underwent left main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JACC Cardiovasc Interv. 2014 Oct;7(10):1128-37.
存在残余缺血者风险高
[4] Xu B, Redfors B, Yang Y, et al. Impact of Operator Experience and Volume on Outcomes After Left Main Coronary Arte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JACC Cardiovasc Interv. 2016, 9(20):2086-2093.
研究发现,在接受造影成功PCI的左主干分叉病变患者中,仍有不少患者(超过13%)通过术后μQFR评估发现存在生理性残余缺血,并与更高的3年心血管死亡风险相关。
作者表示,为实现“更完美”的介入治疗,介入治疗左主干分叉病变时,即使PCI结果经解剖学评估已令人满意,仍有必要将术后生理学评估纳入常规诊疗策略中,以指导优化术后即刻生理学结果,改善患者远期预后。
5月16日,欧洲心脏杂志在线发表了阜外医院徐波教授研究团队针对左主干分叉病变介入治疗最新研究成果[1]。
该研究是对阜外医院单中心前瞻性左主干PCI队列的事后盲法分析。2014~2016年间连续入组接受PCI治疗的左主干分叉病变患者。
转载: 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订阅点击:
该研究的目的是使用基于Murray定律的定量血流分数(μQFR),以判断左主干(LM)分叉病变冠脉介入治疗(PCI)后生理性残余缺血的预后意义。μQFR是全球首个融入了人工智能辅助分析和分叉病变分析模式的计算冠脉生理学快速分析系统,且支持单体位快速分析
研究发现,在接受左主干分叉病变PCI治疗的患者中,有13.2%(155/1170)的患者术后仍存在残余缺血(术后μQFR ≤0.80),包括10.5%(123/1170)的患者术后LCX存在残余缺血,3.2%(38/1170)的患者术后LAD存在残余缺血(图2)。
图3 术后3年心血管死亡和BOCE生存曲线
治疗无复流,自制穿孔球囊给药堪比微导管!徐州医大附院研究
杨进刚阜外2023-10-02 08:41:57
0000最新研究称,限时进食有助预防癌症
既往已明确,肥胖是癌症的重要危险因素,例如,超重或肥胖的绝经后女士罹患乳腺癌的风险尤其高,因此有人推荐通过减少热量摄入减肥来预防癌症。但近期在美国内分泌学会年会(ENDO2019)上公布的一项研究提示,在预防癌症方面,少吃东西可能并不是重点,限时进食才是关键。限时进食是指:将每天的所有食物限定在一个特殊的时间段内吃掉。老药开新花!欧洲心脏杂志研究称:二甲双胍有助逆转左室肥厚
左心室肥厚是死亡风险的独立预测因素,而1/3的冠心病患者伴有左心室肥厚。近期一项名叫“MET-REMODEL”的研究则显示,老药二甲双胍有“回春妙手”,有助于非糖尿病冠心病患者逆转左心室肥厚。这项研究共纳入68例伴有胰岛素抵抗和(或)糖尿病前期的冠心病患者,分别接受二甲双胍缓释剂(2000mg/d)或者安慰剂治疗1年。杨进刚阜外2023-08-31 11:10:04
0000Lancet:靠低脂饮食减肥或不靠谱
近日,Lancet上发表的一项荟萃分析研究向当前的膳食指南发出了质疑。当前膳食营养指南推荐,低脂饮食是肥胖者有效控制体重的好方法,但这项研究表明,低脂饮食不过是仅仅是披着“羊皮”而已,并不比高脂饮食或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对减肥更有效。“那些减肥试验中,高脂饮食、低碳水化合物甚至比低脂饮食更有明显或不明显的减肥效果。”研究者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