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无复流(自制穿孔球囊给药堪比微导管,徐州医大附院研究)

图 2 穿孔球囊技术处理梗死相关动脉无复流

图 1 穿孔球囊制备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急诊冠脉介入治疗中无复流的发生率为20%,主要发生在灌注后的前2 h内,是急诊手术中最严重的并发症和主要失败原因之一。目前改善冠脉无复流方法有多种,与价格贵、操作复杂的微血管给药相比,简单经济的新型穿孔球囊技术冠脉内给药效果如何?近日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李承宗等进行的研究表明,新型穿孔球囊技术冠脉内给药改善心梗患者介入术中无复流效果不错,其 6 个月随访结果不劣于经微导管冠状动脉内给药方法。这项研究共纳入701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其中发生术中无复流且给药后恢复血流、成功手术者81例。这81例改善冠脉无复流的患者,平均75.5岁,男性占86.4%,46例经微导管给药,35例采取穿孔球囊给药。这两组患者注射药物、给药剂量、给药次数及低血压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不过研究者发现,与经微导管给药的患者相比,穿孔球囊给药的患者恢复 TIMI 血流 3 级的时间较短,支架外的手术费用较低,微循环梗阻的发生比例和微循环梗阻占心肌质量的百分比均降低。就随访6个月结果来看,共有13例(16%)患者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其中与经微导管与穿孔球囊给药的两组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以及心原性死亡率、再发心肌梗死发生率、非计划血运重建率、心力衰竭再入院率等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研究者表示,穿孔球囊技术介导冠脉远端给药这种方式,制作简单,不受技术条件和设备限制,经济成本低廉。并且,同一途径可多次通过进行药物灌注而不丢失原来的导线通路,给药节段更广,可以随时回撤,更适合应用于手术紧急情况。不过,穿孔球囊技术尚有不足之处,例如既往支架置入可能导致穿孔球囊回撤困难。此外,目前尚未对该技术进行多中心的大样本量研究,指南也尚未推荐。该研究中,采取穿孔球囊给药的患者,术者使用 2.0 mm×15.0 mm 球囊,球囊用压力泵以10 atm体外充气,用针头对球囊膜进行 6~10 次穿刺,形成数个微孔,让生理盐水从穿孔的节段渗出,以清除所有可能的微气泡。将穿刺的球囊送至无复流动脉的远端,压力泵负压抽吸,直至看到血液充满压力泵头端的管腔,无气泡。通过穿孔球囊往冠状动脉远端注射硝普钠,具体根据 TIMI血流情况初次给予硝普钠 50~100 μg,观察药物输注后的心率和血压的变化以及 1 min 后复查血管造影,以评价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无效者重复给药(每次 50~100 μg)。如果术中血压小于 90/60 mmHg,或基础血压下降大于 30 mmHg,则采用静脉泵给予多巴胺。

香烟、电子烟、水烟都有害!别以为穿了马甲我就不认识你
香烟,水烟,电子烟,烟草总是变着法儿地吸引人,难道水烟、电子烟之流就真更安全?近日发表在《欧洲心脏杂志》的研究表示,还是拒绝各种形式的吸烟吧,不论是香烟、电子烟还是水烟,均会让人动脉变硬,引发炎症并破坏DNA。此外,就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而言,吸烟则容易增加感染风险,并且症状更为严重,进而增加死亡风险。研究者回顾和分析了一系列研究,结果发现,与不吸烟者相比:改善糖代谢,要整天保持忙碌!芬兰研究
根据芬兰学者最近发表的一项研究,适度或剧烈的体力活动,结合较少的久坐时间可以改善老年人的糖代谢,进而降低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因此应鼓励老年人避免久坐,增加适度甚至剧烈的体力活动。研究纳入660名年龄在67~69岁之间居民。用腕带式加速度计测量两周的体力活动和久坐时间,并用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检测糖代谢。应对肥胖和糖尿病,要吃“活”的东西!Nature子刊综述称,精制淀粉和糖要为全球肥胖和糖尿病负责!
近期,Nature子刊一篇文章指出,要解决目前肥胖和2型糖尿病流行,要从食物入手,应当吃具有生物活性的食物,例如水果、坚果、种子、非淀粉类蔬菜、豆类、植物油、全谷物、酸奶和鱼,而少吃加工食物。大量新的研究证明,要解决肥胖和糖尿病的问题,要关注食物的类型和饮食质量,而非营养素。文章指出,水果、非淀粉类蔬菜、坚果、豆类、酸奶、鱼和全谷类食品可减轻体重。杨进刚阜外2023-09-03 08:05:33
0001服用新型抗凝药的房颤患者,20%用量不足!全球16万人分析
一项覆盖全球23项真实世界研究、共16万余例房颤患者的Meta分析显示,在服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的患者中,24%没有按照说明书要求的剂量处方(用量不规范),20%是用量不足,亚洲患者中用量不规范的比例最高,近1/3。研究者从MEDLINE、EMBASE、COCHRANE三个数据库中搜索从建库至2020年2月收录的相关真实世界研究进行了搜索,最终纳入23项研究、共162474例房颤患者。白天爱打盹,心衰风险高!美国研究
既往研究表明,夜晚睡眠紊乱的人,更容易出现心衰。一项美国研究发现,白天打盹过长或过多,也与未来心衰风险增加有关。研究者认为,白天打盹过多可能是心衰的临床前表现。在该研究中,与白天打盹<44.4分钟的人相比,白天打盹≥44.4分钟的人出现心衰的风险增加73%。与每天白天打盹<1.7次的人相比,每天白天打盹≥1.7次的人出现心衰的风险增加了1.2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