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收缩力调节器(治疗心衰有潜力,阜外医院华伟等综述)
FIX-HF-5c研究是对FIX-HF-5研究亚组结果的验证性研究,首次验证CCM在LVEF25%~45%的患者中疗效优异,这也为FDA撰写CCM适应证提供依据。
CCM的作用在不同心衰原因中是否会有所不同。MAINTAINED研究结果表明非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对CCM的反应性更好,可能是因为非缺血性心肌病主要是心肌纤维化导致的心室重构,CCM在长期治疗中可以减少心肌纤维化和重构。
CCM研发已有20余年历史,从第一代研发至目前第五代(2根导线系统),全球植入近6000例,而我国CCM的应用经验却很少。

阜外医院华伟等发表综述指出,CCM是在心室除极后绝对不应期发出高能量脉冲刺激,可以在不增加心肌耗氧量的前提下,增加心肌收缩力、改善心室重构,从而提高心衰患者的运动耐量和生活质量,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CCM是一种很有潜力的辅助器械,目前仅有增加心肌收缩力,但其与起搏器、ICD、CRT联合应用时并未出现电器干扰,具有很好的安全性,因此随着技术的发展,未来有可能赋予CCM更多附加功能。
尽管治疗方案不断优化,但心力衰竭患的预后仍较差。对于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HFrEF)患者,仅少部分符合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指征,对于QRS波较窄(QRS时限<130 ms)的HFrEF患者而言,心脏收缩力调节器(CCM)已被证实是一种可以改善临床症状的治疗方式。
目前CCM主要用于窦性心律患者,因房颤患者无规整的P波,无法启动CCM,但心衰合并房颤的发病率很高,一部分不适合CRT的患者也迫切需要一种机器来改善心功能。
目前CCM仅有适用于窄QRS波的心衰患者,对于宽QRS波(≥130 ms)的心衰患者是否有效,这方面的研究较少,未来还需进一步评估CCM在这类患者中的利弊。
2011年发表的FIX-HF-5研究是一项大型临床研究,在美国50个中心进行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证实了CCM在长期治疗中仍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CCM是间断发出信号,这些电流并不会引发新的动作电位,从而避免了成对起搏过程中遇到的致心律失常和松弛受损。

不仅如此,CCM在房颤及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HFpEF)和HFmrEF的患者同样也获得功能和组织上的改善,在适应证方面未来将使更多的患者获益。
目前的适应证范围较窄,随着2根导线装置应用及对CCM的研究,相信在不久的将来,CCM适应证会进一步拓展。
最近2根心室导线装置的CCM被应用于临床,此装置去除了心房导线。2根导线装置和3根导线装置信号传导是一致的,但2根导线装置需要更复杂的算法来识别窦性心律、心律失常和传递脉冲。
Röger等首次对5例房颤患者采用CRT联合CCM治疗,通过修改CCM信号传递算法将心房刺激识别为P波来传递信号,随访1年后,5例患者临床症状均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此项研究说明CCM在房颤患者中也是可行的。在FIX-5c2研究中也获得了相同的结果。
目前2根导线系统的产生可以去除心房感知的问题,这对房颤患者来讲是一个好消息,也为未来CCM扩大使用人群提供依据。
CCM是在心肌细胞绝对不应期时发出信号,可以增加心肌收缩力,改善心功能及逆转心室重构,因其信号发出是在绝对不应期,因此不会产生新的动作电位,被称为非兴奋性电刺激。
CCM是一种可以通过调节钙离子浓度及异常基因表达来增加心肌收缩力而不产生额外耗氧量的新型器械。
刘存存, 华伟. 心脏收缩力调节器及其临床应用进展. 中国循环杂志, 2023,38(4): 469-473. DOI: 10.3969/j.issn.1000-3614.2023.04.013.
FIX-HF-3研究初步证实了CCM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这为之后的研究奠定了重要的临床基础。2008年发表的FIX-HF-4研究再次验证了CCM短期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CCM可以从多方面影响心肌收缩力。CCM可以通过逆转钙离子内流通道,增加心肌收缩力。除此之外,CCM还可能通过L型钙通道、钠钙交换通道来增加钙离子内流。因此CCM可以逆转异常基因表达正常化,改善心肌纤维化,逆转心室重构。
2021年发表的CCM-REG研究是最新一项CCM长期临床研究,纳入51个欧洲中心的503例患者,分三个LVEF组(LVEF≤25%组178例,LVEF26%~34%组164例,LVEF≥35%组161例)。此研究表明CCM长期治疗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症状,还可以降低住院率及死亡率。
2019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推荐CCM可以在HFrEF(LVEF 25%~45%)、窄QRS的患者中应用,以提高运动能力、生活质量、缓解心衰症状。
目前,关于CCM的研究大部分都是短期的随访,缺乏长期死亡率及再住院率的可靠数据。未来需要更大的人群、更多的数据、更长的随访时间来证实CCM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2014年12月我国首次成功植入首例CCM,2021年CCM在中国上市,由于病例数量较少,经验不多,因此在适应证、手术操作以及术后管理等方面需进一步完善。
2019年美国FDA批准CCM的适应证:LVEF为25%~45%,尽管进行最佳药物治疗NYHA心功能分级仍在Ⅲ~Ⅳ级,且不适合植入CRT(QRS时限<130 ms),窦性心律,满足以上条件的患者可以植入CCM。
2020年发表的FIX-HF-5c2研究是比较CCM2根导线装置与3根导线装置的安全性,此次纳入的患者不再要求为窦性心律,所有患者均接受植入2根导线的CCM,随访24周,与对照组相比,2根导线装置的峰值VO2改善较为明显,心功能也得到改善。2根导线装置可以减少器械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其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来源:
极重污染天气,要防心梗!JACC刊登中国CDC研究
已有很多证据表明,空气污染增加各类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和死亡风险,包括冠心病、心衰、中风、心律失常等。今年,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的空气污染与心血管疾病专家共识指出,空气污染已成为一项重要且可干预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空气污染导致的死亡主要为心血管疾病死亡。杨进刚阜外2023-09-19 11:56:24
0000我国约半数烟民烟草成瘾!Lancet子刊王辰、肖丹等分析
5月3日,中国医学科学院、中日友好医院王辰院士、肖丹教授等针对2018~2019年中国健康素养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在我国当前吸烟者中,近一半存在烟草依赖,且吸烟量越大,开始吸烟时年龄越小,烟草依赖风险越高。烟草依赖,也叫烟草成瘾,是一种慢性成瘾性疾病。该分析显示,在我国20~69岁人群中,当前吸烟率为25.1%,男士吸烟率明显高于女士(47.6%vs1.9%)。AHA公布心血管自我保健声明:预防可避免33%的死亡,而“完美救护”仅8%
近期,美国心脏协会(AHA)发布了《心血管病和卒中预防管理的自我保健科学声明》,声明指出,自我保健是维护健康、预防和管理慢性疾病的根本。有研究估计,在心血管事件发生前管理相关危险因素将避免或推迟33%的死亡。相比之下,在急性事件发生时使用“完美救护”只避免了8%的死亡。这为自我保健在预防心血管病和更多事件中的重要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杨进刚阜外2023-08-16 12:02:38
0000阜外医院学者在JACC介入子刊发表文章称:术者经验明显影响“高难度”介入治疗效果
近期,阜外医院徐波、杨跃进和高润霖等在JACC介入子刊发表了一项研究,发现对于无保护左主干病变这种“挑战性”介入治疗,术者经验越丰富,介入量的累积越多,患者近期和远期的预后越好。作者在文中指出,“该研究首次证实,术者经验影响了高危PCI患者的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杨进刚阜外2023-08-03 17:16:58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