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组学技术助力冠脉CT判断左心耳血栓(解放军总医院研究)
研究发现,左心耳高血栓风险与更长的房颤持续时间相关,同时相较于非血栓组患者,血栓组患者的左心耳开口直径更大,左心耳长径更长,LAAmin/AAmin 比值更低。
此外,小波特征在特征重要性排序中相对靠前,该类特征代表了心耳纹理的平滑程度和异质性,较高的小波特征值与更为粗糙和异质性更强的组织结构相关。
同时,本研究发现影像组学特征 original_shape_Flatness 在重要性排序中排名最前,该特征代表了左心房原始形态的平坦度,其取值与结构平坦程度成反比,其可能与血栓高危人群的左心耳结构的平坦程度更低、更容易引起血液动力学紊乱、致使内皮损伤形成血栓有关。
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学者发表研究也发现,影像组学技术可以提高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对心房颤动患者左心耳血栓的诊断效能。
本研究利用影像组学技术构建模型,并采用最为完善和规范的多维度模型评估方法评价了组学模型是否可以提升传统预测指标的预测能力,不仅比较了模型的区分度,更评估了模型的临床净获益,填补了非瓣膜性房颤方面的研究空白,为进一步建立一站式血栓评价系统提供了方法学基础和理论依据。
本研究发现,充分结合了临床参数、CT 参数和影像组学评分的复合模型拥有更好的左心耳血栓识别效能和校准度,且用于指导临床决策具有更好的获益,这可能与先进的影像组学技术可以充分分析左心耳血栓像素间复杂交互作用、更加全面地反映左心耳血栓的内部结构特征有关。
研究纳入接受CCTA和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检查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 364 例,以 TEE 诊断左心耳血栓为金标准分为血栓组(n=33)和非血栓组(n=331)。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部分学者已利用影像组学技术开展了血栓预测方面的研究,初步发现定量影像组学特征对左心耳血栓识别效能提升具有增益价值。
分别测量左心耳感兴趣区(ROI)内最低 CT 密度值(LAAmin)与同一轴面的升主动脉根部 ROI 内最低 CT 密度值(AAmin),并计算二者比值(LAAmin/AAmin)。自动提取左心耳 ROI 影像组学特征并采用随机森林算法进行特征筛选,利用 RMS包构建影像组学评分。
有心血管病,该查有无脂肪肝!国际多学科专家共识
5月19日,由来自六大洲31个国家的52名专家组成的多学科小组(包括肝病专家、内分泌专家、糖尿病专家、心脏病专家和家庭医生),发表了关于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以下简称脂肪肝)和心血管风险的国际共识声明,提出了27条建议。1、与无脂肪肝的人群相比,脂肪肝患者中心血管事件患病率升高。2、与无脂肪肝的人群相比,脂肪肝患者中非致死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升高。这种疑难病,四成先出现肢体麻木!协和医院经验
有些病少见,临床表现也缺乏特异性,但却很要命,比如转甲状腺素蛋白淀粉样变心肌病,自然病程仅3~5年。如何更好诊断,这种病有何特点?近日,北京协和医院田庄、何山等通过对2000~2019年该院确诊的30例转甲状腺素蛋白淀粉样变心肌病住院患者进行分析发现:这种病临床异质性高,多以周围神经和自主神经病变起病,心脏受累明确但症状不突出,在无有效药物干预下总体预后差。中国医大学者称,辽宁农村地区近5年心梗患者院内死亡率未降低
自2010年我国发布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指南以来,已经更新了1次。指南落实得如何,需要进行检验。ChinaPEACE研究表明,我国各地区的急性心梗救治尽管有所改善,但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尤其偏远农村地区。慢病危险因素控制不好,无法实现“健康中国2030”目标!中国CDC周脉耕等研究
中国疾控中心周脉耕等发表研究数据预测,如果危险因素得不到很好的防控,到2030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目标将无法实现。杨进刚阜外2023-09-25 14:46:28
0000合并左束支阻滞的非缺血性心衰,左束支起搏优于双心室起搏!上海中山医院葛均波等研究
左束支起搏(LBBP)已成为双心室起搏(BVP)的替代方案,用于心脏再同步治疗。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宿燕岗等发表研究显示,虽然左束支起搏和双心室起搏均能有效恢复合并LBBB的非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室同步性并改善左心室血流动力学,但左束支起搏比双心室起搏的改善效果更好。与基线相比,左束支起搏和双心室起搏在电、机械同步性以及血流动力学方面都有显著改善,但左束支起搏的改善效果更显著。杨进刚阜外2023-10-01 21:55:42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