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密克戎不是大号流感(瑞士研究称,住院死亡风险比流感高50)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作者指出,尽管新冠病毒感染患者的死亡率从最初的12.8%降至了7%,但仍明显高于流感患者。
尽管随着时间的推移,医疗系统不太可能出现不堪重负的现象,但仍应重视奥密克戎毒株,改进相关防治策略依然很重要。
在入住重症监护室前,奥密克戎感染患者的院内死亡率比流感患者高1~2倍。
这项研究从瑞士一个国际性的新冠病毒感染和流感注册登记数据库中纳入5212例患者,其中58.8%为奥密克戎B.1.1.529毒株感染住院患者(2022年1月15日至3月15日),其余41.2%为甲流或乙流住院患者(2018年1月1日至2022年8月30日)。
来源:Hospital Outcomes of Community-Acquired SARS-CoV-2 Omicron Variant Infection Compared With Influenza Infection in Switzerland. JAMA Netw Open, 2023, 6(2): e2255599.
该研究结果表明,新冠病毒感染仍然不能简单地与流感相比。
两类患者中分别有8.6%和8.3%在重症监护室接受治疗。多因素校正分析显示,奥密克戎感染患者入住重症监护室的可能性与流感患者类似(sdHR=1.08,95% CI:0.88~1.32,P=0.50)。
分析显示,奥密克戎感染患者和流感患者中的院内死亡率分别为7%和4.4%。校正各种潜在混淆因素后,奥密克戎感染患者院内死亡的风险比流感患者高54%。
2月15日,JAMA子刊发表的一项瑞士前瞻性、多中心队列研究表明,因感染奥密克戎B.1.1.529毒株住院的患者,院内死亡风险比流感住院患者高50%,两类患者的重症监护室住院率相似。
奥密克戎感染患者中女士比例低于流感患者(48.4% vs. 51.9%),中位年龄也小于后者(71岁 vs. 74岁)。
>75岁房颤,导管消融治疗仍有获益!中国房颤注册研究新分析
北京安贞医院马长生等基于中国房颤注册研究开展的一项倾向评分匹配分析提示,对于75岁以上的房颤患者来说,导管消融可能会降低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风险。该分析从中国房颤注册研究中纳入1142例75岁以上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经倾向评分匹配后,按1:1的比例分为消融组和未消融组。平均随访39.75个月期间,消融组和未消融组分别有24人和60人死亡,消融组全因死亡风险较未消融组降低51%。通过手表发现房颤合理吗?欧洲心脏杂志文章称:无症状房颤筛查成本获益不明确
,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预计在未来30年内发病率将翻一番。心房颤动与卒中风险增加5倍相关,但抗凝治疗可将此风险降低约65%。房颤筛选是提高房颤检出率,通过早期抗凝降低缺血性卒中发病率的方法。去年在ACC年会上公布的“苹果心脏研究”(AppleHeartStudy)发现,苹果手表能捕捉到房颤。但目前指南不建议房颤筛查,理由是系统筛查的成本-获益不确定性。糖尿病患者听力损失发生风险增加36%
大量临床及实验研究发现糖尿病是导致耳聋的重要原因。近期,一项纳入25万人的前瞻性队列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发生听力损失的风险升高36%。随访1285704人年,期间有2817名发生了听力损失,血糖正常、糖尿病前期以及糖尿病患者中的听力损失发生率分别为1.8、3.1和9.2/1000人年。糖尿病患者的听力损失的发病特点为以高频听力下降为主的进行性、对称性感音神经性聋,伴或不伴眩晕、耳鸣等。心梗嚼服阿司匹林,反而有害?!多国学者观点
在目前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指南中,心梗发病后尽早嚼服(负荷剂量)阿司匹林是I类推荐,也被认为是标准治疗。然而,2月16日,美国、英国、日本、挪威学者联合发表的一篇文章却对这种做法提出了质疑。文章指出,在动物实验中显示可缩小梗死心肌面积的很多药物和干预措施,在临床研究中却未发挥出明显的保护作用,心梗发病后给予负荷剂量的阿司匹林可能是“罪魁祸首”。杨进刚阜外2023-09-23 16:35:590000建立瓣膜团队、更新适应证、极简术式、精细化管理!中国更新TAVR路径专家共识
在瓣膜性心脏病介入领域,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目前炙手可热,最为成熟,已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我国TAVR发展处于“量质”齐增的关键阶段我国TAVR事业蓬勃发展,中国数据和经验正逐步走向国际舞台。截止到2020年,中国开展TAVR的中心已经超过200家,共完成手术4000余例。截止到2021年,我国累计开展TAVR更是超过万例,我国在该领域目前处于“量质”齐增的关键阶段。杨进刚阜外2023-09-22 20:46:09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