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治性高胆固醇血症有新靶点(北大心血管研究所冼勋徳等研究)
为了研究去除ApoC3对难治性高胆固醇血症和动脉粥样硬化的确切影响,研究者将ApoC3缺陷仓鼠与LDLR缺陷仓鼠杂交,以产生双敲除仓鼠模型(LDLR-/-XApoC3-/-,DKO)。
对血液生物学参数的进一步分析表明,缺乏ApoC3导致血小板指数异常,这可能是导致LDLR-/-仓鼠出现动脉粥样硬化的原因。


河北医科大学2019级硕士研究生徐一童和北京大学心血管研究所2016级八年制博士研究生郭家宝、技术员张玲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北京大学心血管研究所冼勋徳研究员、河北医科大学高明明副教授为本文共同通讯作者。该课题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分子心血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支持。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很多疑难复杂病例,一个医生一生也只能见到一次
作者认为,该研究结果为靶向ApoC3在严重难治性FH和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见解。
北京大学心血管研究所冼勋徳课题组前期使用拟人化仓鼠模型,敲除ApoC3基因,证明靶向ApoC3足以缓解高脂血症,从而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通过反义寡核苷酸(ASO)靶向ApoC3可显著降低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的甘油三酯水平并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
近期,该课题组一项新研究进一步发现,靶向ApoC3可降低高胆固醇/高脂肪饮食喂养后有严重难治性高胆固醇血症(FH)的雌性仓鼠的甘油三酯水平并改善脂肪肝,矛盾的是,它会加速饮食诱导的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并且和性别有关。

出人意料的是,ApoC3的缺失加速了饮食诱导的雌性和雄性LDLR-/-仓鼠动脉粥样硬化进展,这与之前的结果相矛盾,但明显改善了雌性动物的脂肪肝。
载脂蛋白C3(ApoC3)在脂蛋白脂肪酶(LPL)介导的富含甘油三酯的脂蛋白水解过程中起核心作用,脂解水平与心血管病发生率呈正相关。
来源:Yitong Xu, Jiabao Guo, Ling Zhang, et al. Targeting ApoC3 Paradoxically Aggravates Atherosclerosis in Hamsters With Severe Refractory Hypercholesterolemia. Frontiers in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02 February 2022

在标准实验室饮食条件下,与LDLR-/-仓鼠相比,DKO仓鼠的血浆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水平降低。然而,在高胆固醇/高脂肪饮食喂养12周后,ApoC3缺乏仅降低雌性动物的甘油三酯水平,而不影响循环中的顽固胆固醇,而在DKO仓鼠中,雄性和雌性仓鼠的载脂蛋白A1(ApoA1)水平显著升高。
AHA公布心血管自我保健声明:预防可避免33%的死亡,而“完美救护”仅8%
近期,美国心脏协会(AHA)发布了《心血管病和卒中预防管理的自我保健科学声明》,声明指出,自我保健是维护健康、预防和管理慢性疾病的根本。有研究估计,在心血管事件发生前管理相关危险因素将避免或推迟33%的死亡。相比之下,在急性事件发生时使用“完美救护”只避免了8%的死亡。这为自我保健在预防心血管病和更多事件中的重要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杨进刚阜外2023-08-16 12:02:38
0000主动脉二叶瓣反流发病早20年!JACC亚洲子刊研究
JACC亚洲子刊上发表的一项发现,通过对有明显主动脉瓣反流的主动脉二叶瓣畸形和主动脉三叶瓣患者比较,发现需要手术治疗的主动脉二叶瓣反流患者要年轻20岁。研究纳入149例二叶式主动脉瓣反流患者的平均年龄(48±16)岁;562例三叶式主动脉瓣患者的平均年龄(68±15)岁。中位随访时间为4.8年,252例接受主动脉瓣手术,没有患者接受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185例在随访期间死亡。杨进刚阜外2023-09-29 13:20:37
0001丹麦研究称:肥胖者患糖尿病风险升高6倍
丹麦的一项大型病例对照研究显示,肥胖是2型糖尿病发病的最大危险因素,比遗传易患糖尿病或不良健康习惯更为严重。具体来说,对于50多岁的人来说,如果他们肥胖的话,未来10年患2型糖尿病的可能性比正常体重的人高出6倍,远远高于不良生活方式(与吸烟、饮酒、不良饮食习惯有关、不运动)带来的风险或遗传倾向。重要的是,研究显示,生活方式不良和肥胖的人无论其遗传风险如何,都有更大的风险发生2型糖尿病。确诊反射性晕厥,应该查动态血压!欧洲心脏杂志研究
反射性晕厥是晕厥最常见的原因,在普通人群中普遍,占晕厥的60%~65%。在大多数反射性晕厥患者中,发作时低血压起主要作用。直立倾斜试验可以发现低血压易感性(能触发反射性晕厥)。欧洲心脏杂志上一项研究提示,动态血压监测可以识别因低血压导致晕厥的患者。研究者发现,对于反射性晕厥患者,通过动态血压监测发现的收缩压骤降的发生率较高。与对照组相比,发生晕厥患者的收缩压下降低于90mmH发生率更高。杨进刚阜外2023-09-29 13:15:31
0000调整女性激素,或可治疗睡眠呼吸暂停!挪威研究
中老年女性打鼾也不少见,近日,挪威卑尔根大学学者研究发现,这可能与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较低有关。研究分析了774名年龄在40至67岁之间的女性的数据。551名(71.2%)有打鼾,其中411名还有其他睡眠呼吸暂停症状。研究发现,雌激素水平增加一倍,打鼾风险降低19%。孕酮水平增加一倍,打鼾风险降低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