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于战略和关键技术提升(胡盛寿院士述评新时代心血管病防控发展)
(4)成熟技术转化推广不足、异质性突出。
(3)新药、新技术的疗效缺乏客观评价依据,使得我国很多指南的制定基本依赖专家共识,或者是模仿国外指南进行校正;
就论文发表而言,虽然中国心血管疾病研究论文数量已经位列全球第二,但高质量研究较少,贡献率较低。
作者还表示,还需针对院前、院中和院后存在的不足,补医疗短板。
心血管危险因素往往隐匿发生,常常在检出时已经造成血管病变,甚至已导致心肌梗死、脑卒中等严重事件。我国居民的终身脑卒中发生风险接近40%,为全球最高,40岁以上居民中首次脑卒中发病率年增长8.3%。另外,虽然亚临床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普遍存在,但并没有作为预防的重点。
在全球心血管研究被欧美指南引用最多的前十家医院中,中国仅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上榜。
此外,要着力提升中国开展原创高质量心血管医学研究的能力和水平,重点是产出“聚焦目标、任务导向”的中国心血管原创理论、技术、方法、产品和模式,并提高中国心血管医学研究的效率和产出率。
基于此,我国在心血管疾病“救治难”的问题上有了长足的进步。比如,我国冠心病介入治疗快速发展,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数量已超百万例;2016~2021 年六年期间,我国的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手术量增长了32倍;心力衰竭 、深静脉血栓/肺栓塞、搭桥等疾病/手术治疗技术的住院死亡率明显下降。
(5)构建“互联网 智慧医疗”大数据,实现成熟技术的基层赋能,提升我国的整体医疗水平。
总体上,我国院前要增加应对快速增长的心血管急重症救治需求的社会医疗资源配置;院内要针对临床诊疗不足、治疗过度和失当现象,切实采取针对性措施,提高医疗质量;院后要提供康复和二级预防的医疗服务,以降低大量心血管疾病存活患者复发、再住院和失能的风险。
从国家层面上来讲,国家高度重视心血管疾病的防控,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
作者介绍,在近30年来,基于医院的临床技术服务能力不断增长,我国的医疗可及性和质量指数进步幅度举世瞩目,位列中等收入国家首位。多项心血管技术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或接近领先水平。
所以,从预防、诊断、治疗这三个层面来讲,中国都面临极大的挑战,这也是中国心血管疾病防控的瓶颈。只有客观审视这些问题,才能更好地思考如何在新时代做好中国的心血管疾病防控。
(2)挖掘核心靶点,加强适合中国人群的原创高效药物研发,提高重大心血管疾病的救治率;
这就需要持续加大对心血管医学研究的投入力度。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心血管疾病类项目数量仅为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十分之一,资助单项经费也仅为美国 NIH 的五分之一。
此外,做好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还应以提升血压、血脂、血糖异常的筛查、治疗和控制为目标,维护血管健康和预防动脉粥样硬化进展为核心。
(3)实现植入器械自主研发,早日摆脱“卡脖子”现状;
我国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患病人数高达数亿,需要终生接受多种药物治疗来预防心血管疾病的人数越来越巨大,而上述三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控制率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明显的差距。
作者指出,中国在心血管疾病预防、诊断、治疗方面较国际先进水平仍存在一定差距,尤其在预防领域,包括高血压控制率、原创化学药物和生物药物等,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图 1)。
作者指出,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治所取得的进展多数是基于医院诊疗技术层面的提升,对整个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影响相对有限。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人群层面危险因素的改善对于降低冠心病死亡的贡献最大。
从专业层面而言,目前我国心血管疾病临床诊疗和研究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四大方面:
心血管疾病是我国居民的首要死因,心血管疾病防控是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的重中之重。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中国的心血管疾病防控策略也需与时俱进。
(2)原创性的技术、方法、产品、产出不足,目前我国大型公立医院常规使用的很多药物、器械、诊疗设备依然来自国外;
然而,由于人口老龄化加速以及心血管危险因素流行,我国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在升高,疾病负担下降的拐点尚未出现,而基于医院的技术进步并不能降低我国的心血管疾病负担。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正在积极探索心血管疾病“中国基层智能防控模式”,以推进以卫生信息技术、远程医疗、智慧医疗和大数据为支撑的医疗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自动化建设。
基于大数据的“互联网 智慧医疗”是新时代心血管疾病防控、医疗质量提升的重要抓手。
作者指出,中国心血管医学研究要着眼于在预防、诊断、治疗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从五大方面来补短板,解决“瓶颈问题”和“卡脖子问题”:
作者强调,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控应坚持“以预防为主、以基层为主”的方针推进,要从医院向社区和社会转移;要坚持“大卫生、大健康”理念,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在生命早期强调心血管健康,实施以预防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发生为目标的“零级预防”;应以饮食、身体活动、肥胖、吸烟、睡眠和心理为干预对象,形成有利于健康生活方式的社会环境;促进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
基于此,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成立了国内首家“健康生活方式医学中心”。
近日,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胡盛寿院士在本刊阐述了新时代中国心血管病防控的策略。
(4)研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心血管影像设备、技术,为心血管疾病诊疗做保障;
作者指出,中国进入了一个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新阶段,中国的心血管疾病防控事业,也要由过去着眼于规模式增长,转向更聚焦于战略层面和关键技术层面上的高质量发展,从而遏制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死亡率增长的趋势。
(1)建设心血管疾病预警预测与早期干预体系,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就新时代中国心血管医学研究方面,作者指出,应聚焦“以防为主、防治并重”的任务,开展以需求和目标为导向的应用基础研究,出药物靶点、出技术、出产品、出指南、出政策依据,推动成果转化、赋能基层,从而支撑中国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死亡率拐点的出现。
(1)防控能力亟待提高、常见危险因素控制不力;
国务院、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也明确提出,新发展阶段卫生健康事业需要高质量发展。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意见中明确提出,要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从注重“治已病”向注重“治未病”转变,坚持“以基层为重点、以预防为主”的国家方针。
国家制定了“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 年)、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 年)、“十四五”规划《纲要》,积极部署、推动心血管疾病防治工作,把以心血管疾病为代表的慢性病防控提高到国家健康战略的重要地位,并提出了明确的防控指导思想。
阜外医院敖虎山:搭桥术后预防肺部并发症的五种措施
搭桥术后极易诱发肺部并发症,怎么防?阜外医院敖虎山教授和广西钦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林丽珠医生在本刊的一篇综述中进行了阐述。术前戒烟至少6周吸烟是影响CABG术后肺部并发症,尤其是肺炎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应该鼓励患者术前至少戒烟6周。术前训练呼吸肌术前进行吸气肌训练,可预防CABG术后患者肺泡萎陷,改善患者的肺功能,提高手术耐受性,减少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后呼吸理疗术前左室重量指数有妙用!阜外医院孙寒松等主动脉瓣狭窄手术研究
阜外医院孙寒松、徐海涛等研究提示,主动脉瓣重度狭窄合并非对称性室间隔肥厚的患者行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左心房逆重构的最佳时期是术后3个月,而左心室逆重构的最佳时期是术后2年;术前更高的左心室重量指数容易导致术后残余左心室肥厚,与远期不良事件密切相关。阜外医院牵头71万癌症患者随访研究:癌症合并高脂血症或有保护作用,合并心衰预后最差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杨进刚、袁建松和刘冬等近期发表的一项入选71万患者的大规模队列研究发现,18%的癌症患者有心血管危险因素或心血管疾病,明显高于一般人群。研究中,13.0%癌症患者至少有一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5.0%患心血管病。杨进刚阜外2023-08-29 09:26:440000高以翔猝死是爆发性心肌炎?AHA发布科学声明称:运动员猝死,应考虑这种病
高以翔猝死是爆发性心肌炎?AHA发布科学声明称:运动员猝死,应考虑这种病。35岁的艺人高以翔心脏猝死。网络上曾有这样一段描述:“其实他三天之前身体已经感觉到不舒服,有感冒的迹象”。有人分析,高以翔是发生了病毒性心肌炎,并在熬夜劳累后猝死。戒烟后即使变胖,也有获益!澳大利亚研究
先前的队列研究和观察性研究已经证实,戒烟的吸烟者比继续吸烟的吸烟者体重和体重指数显著增加。戒烟后变胖增加慢性病或死亡的风险吗?是每个烟民担心的事。近日澳大利亚一项队列研究提示,戒烟后即使体重增加,戒烟者的死亡风险显著低于继续吸烟者。而且戒烟后体重增加也不会增加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癌症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慢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