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桥术后抗栓(不仅是保护桥血管病,上海瑞金医院赵强等综述)
就抗凝治疗,目前相关循证研究未观察到搭桥术后单药抗凝可改善桥血管的通畅率。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齐兆晰,朱云鹏和赵强等发表文章认为,应构建适合中国搭桥患者术后血栓-出血风险评估系统,在理念上实现从以“预防桥血管病变”为中心到以“预防临床事件”为中心的转变 ,从而实现最优化的抗栓治疗目标与价值。
作者指出,如有条件,可开展 CYP2C19 基因多态性检测和血小板功能检测,对于CYP2C19慢代谢或血小板残余高反应性的患者,可考虑首选或换用替格瑞洛治疗。
此外,作者指出,应在保障有效抗栓疗效的前提下尽可能实现降阶治疗,减少出血风险。同时应该继续寻求具有作用机制单一、剂量 - 效应明确、半衰期短、可检测、可拮抗等特性的理想外科抗栓药物,实现对抗栓疗效的精准预测与把控。
就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国人CYP2C19基因多态性引起的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高于欧美人群。
搭桥术后抗栓是防治桥血管病变、改善临床预后的关键。
而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尤其有心梗、糖尿病、周围血管疾病史,同时低出血风险,可考虑延长双抗,否则应长期单抗。
作者指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如无禁忌,均应于搭桥术后尽快启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至少12个月。
基于循证证据,对于不合并抗凝指征的高血栓、低出血风险患者,也可以考虑在阿司匹林的基础上合理添加小剂量利伐沙班作为长期抗栓新策略。但由于出血风险高,在无明确指征时不应使用这一策略。
当有房颤、有静脉血栓及人工瓣膜等抗凝指征时,应启动双通道抗栓治疗,即抗血小板联合抗凝,同时高度重视大预防出血事件。
作者梳理了循证证据,认为搭桥术后抗栓治疗策略正在经历螺旋式发展,但目前高质量临床研究尤其随机对照试验较少,且相关研究结果间存在矛盾,因此需要开展更多高质量大样本研究。

作者认为,我国搭桥多使用的是静脉桥,不停跳搭桥比例高,因此对于多数患者,如无禁忌证,术后应考虑启动双抗。
对于高出血风险的患者,除了降低抗栓治疗的强度外,更应积极地防治出血,如有效控制血压、预防意外跌倒、防治消化道溃疡及肿瘤等。
《国际肥胖杂志》研究:晚上更易暴饮暴食,且压力促进食欲
《国际肥胖杂志》上的一份报告提示,晚上是吃得过多的高危时间,尤其是当你有压力时,很容易暴饮暴食。因为该研究发现,饥饿激素(即ghrelin)水平在晚上上升,饱腹激素(即激素肽YY,一种食欲抑制激素)水平在晚上下降。研究结果还表明,压力可能会在晚上增加更多的饥饿激素水平,而对于那些容易暴饮暴食的人来说,激素对食欲的影响可能更大。他汀不会影响认知!JACC研究称,相反还可延缓记忆衰退
之前有人认为,他汀与记忆和认知障碍有关。受这一说法的影响很多人不敢应用他汀。但近期美国心脏病学院杂志(JACC)一项研究称,应用他汀类药物不会导致记忆和认知力下降,相反,还可减缓记忆衰退。研究观察了1037名70~90岁的患者,每两年进行一次认知测试。经过6年随访,发现相比于从未使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他汀类药物使用者的记忆和认知力无明显差异。使用他汀者和未使用者在脑容量方面无明显差异。心衰治疗进入“四联”时代!SGLT-2i写入欧洲指南
6月29日,2021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心衰协会举办线上年会,会上公布了最新版ESC心衰指南的部分更新要点。1、收缩性心衰治疗:“金三角”变“新四联”新指南的主要变化在于,对于射血分数降低型心衰(HFrEF)患者,在“金三角”(ACEI/ARNI、β阻滞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的基础上,首次加入了钠葡萄糖共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JACC刊登安贞医院2万人随访20年研究,中青年血压130-139/80-89 mmHg者心血管事件明显升高,但>60岁者未增加
2017年,美国高血压指南将130-139/80-89mmHg定义为1级高血压。北京安贞医院齐玥、赵冬和刘静等分析了中国多省21441例≥35岁没有心血管疾病居民随访超过20年的数据,研究发现,如果按照这个标准,我国居民1级高血压占25.8%。杨进刚阜外2023-08-19 15:53:05
0000